日本為何要執著新戰機的開發主導權?

2020/08/18


      日本政府宣佈方針,將在日本主導下對航空自衛隊新一代戰鬥機進行國際合作研發。將從2021年度開始正式研發。在日本試圖掙脫美國束縛的決定背後,隱藏著想要獲得研發和改進戰鬥機的自由。

 

      消失的「F57」

 

      日本計劃未來花費約15年時間研發的是航空自衛隊支援戰鬥機F2的後續機型,預計2035年前後退役。美方最初向日本提議,將美國空軍的隱形戰鬥機F22和以美國為主導多國共同研發的通用隱形戰鬥機F35融合在一起,共同開發新型機。意在與研發F2時一樣,以現有的美軍戰機為基礎開發新型機。由於22與35之和等於57,部分相關人士為美方的建議方案起了一個代號,叫做「F57」。

   

日本在機身和引擎方面的自主研發能力在切實提高(先進技術實證機X2)

    

      改變發展方向的契機是三菱重工業的神田國一撰寫的一本札記。他曾經在開發F2時發揮了核心作用。在神田去世5年後(2018年)出版的這本書名為《首席設計師揭開F-2戰鬥機的研發真相》(並木書房)。

 

      開發F2戰鬥機時,美方不僅沒透露自己的技術機密,反倒汲取了自己想要的日本的獨家技術。美方技術人員就算發現日本在負責領域犯了錯誤也不告訴對方。這本札記生動地記錄了開發時的情況,比如遠遠算不上開誠佈公的共同開發,日本自己推進的開發反而進展順利,花費的經費也較低。

 

      札記可以説是神田的遺言,此前塵封的事實被公之於眾,政治上已經不允許日本再像F2那樣繼續由美國主導開發了。

 

      後來又發生了一件事情,更是堅定了日本政府「自己主導」的決心。在航空自衛隊2018年開始部署的F35中,有一架在第二年即2019年4月的訓練中發生了墜機事故,飛行員因為在高速飛行過程中出現弄錯上下方向等的「飛行空間定向障礙」,導致操作失誤墜入大海。美軍得知這件事之後,於當年7月突然在該戰鬥機上提前配備了原定於2026年使用的「防墜落裝置」。


 

      很多日方相關人士默默地認為,「如果繼續像F35一樣由美軍掌握優化權利,就無法保護重要的飛行員」。如此一來,F57方案就化成了泡影。

 

      「培養」出來的戰鬥機

 

      但日本並沒有下決心完全自主開發,而是宣稱「在日本主導下進行國際合作」。原因是外國生産的一些「零件」明顯優於國産。

 

      典型代表是航電系統(Avionics)。現代空戰中的飛行、通信、偵察、部署武器等都離不開電子設備。美軍一直在穩步紮實地將過去的實戰數據反映到控制軟體中,由此獨霸世界最強寶座。

 

      三菱重工等日本企業一直在推進隱形機身的研究,此外,IHI公司也在開發具有充足推力的引擎,因為F2時這種引擎只能依靠外國。雖然日本國産核心技術正在不斷完善,但航空自衛隊的相關人士表示,在航電系統方面,經過實戰驗證的美國系統最為理想。

 

      另一方面,也有觀點認為,如果美國不願意提供這種系統的話,「雖然很困難,但也只能自己研發了」。日本方面如此執著于掌握主導權的原因是,即便走一些彎路,自主開發也有好處。

 

      戰鬥機需要在使用中發現缺陷,一邊修正一邊改造,花費數十年的時間不斷優化為更高性能的裝備。在這樣的過程中,既可以磨煉技術能力,又能培養人才。

 

      主力戰鬥機F15與F35不同,日本在優化方面擁有很大的自由度。因此,在約40年的服役時間裏,實際上已經在相當程度上升級改造成了「日本型號」。

 

      強化陸上自衛隊和海上自衛隊的聯合作戰能力,與無人戰鬥機協同作戰,搭載雷射武器,攔截彈道導彈……如果新一代戰鬥機也能持續優化的話,未來的前景將會一片光明。

 

      日本能夠在多大程度上主導新一代戰鬥機的開發呢?這個國家如何突破一個防衛裝備的固有模式,自主面對防衛問題呢?新一代戰機的開發將成為試金石。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高坂哲郎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