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或有數十萬人受到新冠後遺症影響

2021/12/08


  在新冠病毒的新變種「奧密克戎」疫情引發擔憂的情況下,還有不少人為感染後留下的後遺症苦惱不已。研究機構的調查顯示,每4名新冠患者中就有1人在半年後仍有症狀,日本國內的這一人數有可能達到數十萬規模。雖然日本中央政府發佈了診療指南,但新冠後遺症的機理等尚有很多地方未查明。為了減少新冠後遺症對勞動人口的影響,擴充支援體制迫在眉睫。

   

  26%的新冠感染者留有後遺症

    

  日本國立國際醫療研究中心在2020年2月~2021年3月對感染新冠的約500名患者進行了調查。其中26.3%的人回答稱發病或確診半年後仍留有後遺症。日本國內的累計新冠感染人數約為170萬,考慮到有些人的後遺症不到半年就已經治癒,受到後遺症影響的人可能達到數十萬。

     

   

  「幹什麼都覺得身體沉重,呼吸困難。一直很難受」。一位在千葉縣一家餐飲店工作的女性(52歲)如此嘆息道。她2021年1月感染新冠,到現在仍留有後遺症。

    

  新冠治癒之後,喘不上氣的狀態仍一直持續,像石頭壓在身上一樣的倦怠感讓這位女性煩惱不已。經常就診的醫院給出的診斷結果是「感冒」。她2月重新開始工作,但「不能長時間勞作,家務也無法得心應手」。

   

  但上司和家人不理解,認為「只是感冒久久不愈而已」,她在精神上也處於崩潰邊緣。4月去看了後遺症門診。每月去一次醫院,使用了漢方藥和緩解胸部不適的藥物,目前正在持續接受對症治療。

    

日本厚生勞動省發佈的新冠感染者後遺症指南

    

  新冠後遺症的詳細機理還沒有查明,正確的診斷技術和治療方法也未確立,能夠應對的醫療機構十分有限,因此後遺症長期持續的情況並不少見。

   

  世界衛生組織(WHO)10月才把「確認感染後3個月內發病,持續2個月以上,無法用其他疾病解釋的症狀」定義為新冠後遺症。同時指出,某些情況下,即便症狀好轉也會再次發病。

   

  日本厚生勞動省12月1日發佈的後遺症相關指南指出,「3分之2的症狀會在3個月左右治癒,但如果不安情緒加重,可能會進一步持續和惡化」。介紹了呼吸器官、迴圈器官、味覺、嗅覺等出現症狀的處理方法。

   

  東京都接到4222件諮詢

   

  自3月底起,東京都在都立醫院等陸續設立了新冠後遺症諮詢窗口,6月以後開始發放裏面寫明症狀和數據等的小冊子。據東京都醫院經營本部稱,到目前為止共接到4222件諮詢(截至11月15日)。其中40多歲的人最多,達到835名,20多歲的人有819名,30多歲的人有726名。新冠後遺症對勞動人口的影響之大,由此可見一斑。

         


         

  川崎市聖瑪麗安娜醫科大學醫院1月開始設立新冠後遺症門診,到11月底的接診人數已超過300人。據該院醫生土田知也介紹,很多患者是在其他醫療機構就診後沒有好轉才來這裡的,甚至出現患者被倦怠感折磨1年多的情況。多數患者正值壯年,在有工作的人當中,有4分之1的人被迫休假或離職,有的人縮短了工作時間,或者換到工作負擔較輕的崗位。

     

  按照日本《感染症法》,新冠屬於「指定感染症」,感染本身的治療由公費承擔,不需要個人支付費用。但後遺症的治療需要自己負擔,會影響生活。

   

       

  「請假期間的收入沒有保障」、「收入減少,眼看著生活費和醫療費都沒法支付了」。在聖瑪麗安娜醫科大學醫院,因後遺症長期無法治癒等原因而對生活抱有不安的患者發出了這樣或那樣的聲音。

   

  桑島規夫是一名醫務社會工作者,除了幫助患者向工作單位解釋病情之外,還在工傷事故和生活保障申請手續的辦理、求職等方面提供支援。他指出,「新冠後遺症是疾病的觀念尚未普及。需要對‘應該為患者兼顧工作和治療提供支援’的意識進行廣泛宣傳」。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秦明日香、武沙佑美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