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外國人的增加尚難彌補日本勞動力短缺
2023/04/13
日本總務省4月12日發佈的截至2022年10月1日的人口推算數據顯示,作為日本主要勞動力的勞動年齡人口與上年同期相比減少29.6萬人(減幅0.4%),降至7420.8萬人。在勞動年齡人口持續減少的情況下,外國人入境人數減去出境人數的「社會性增減」則時隔2年轉為增加。但這難以彌補勞動力的減少,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成為課題。
![]() |
日本的勞動年齡人口持續減少 |
15~64歲的勞動年齡人口連續12年下降。佔總人口的比例為59.39%,比上年同期提高0.03個百分點,略有改善,但日本仍然處於缺乏支撐經濟的核心年齡層的困境。
不包括外國人的勞動力為7173萬人,減少47.2萬人。日本總務省的勞動力調查顯示,在15歲以上人口中,進入勞動力市場的勞動力人口2022年平均為6902萬人,比上年減少5萬人。近10年來,由於女性和老年人的勞動參與,這一數字曾呈上升趨勢,但逐漸達到極限。對日本來説,擴大接受外國人、使其支撐勞動力市場是無法迴避的主題。
![]() |
人口推算數據顯示,外國人的總人口比上年增加19.4萬人,達到291.6萬人,創出有可比數據的1950年以來的最高。由於防疫相關的入境限制在2022年10月以後放寬,2023年也有望增加。
日本厚生勞動省統計的截至2022年10月底的外國勞動者人數為182萬2000人,創歷史新高。增長率為5.5%,與上年同期相比改善5.3個百分點。
圍繞接收外國勞動力的理想狀態,日本政府的專家會議10日提出了要求廢除技能實習制度的建議草案。為了充分發揮外國人才的作用,日本的政策也迎來轉捩點。
挑戰之一是改善待遇。勞動力短缺原本會促進工資上漲,但現實卻有所不同。
瑞士的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IMD)發佈的《2022年世界人才競爭力年報》顯示,在對高端外國人才的吸引力方面,日本在63個國家和地區中僅排在第54位。
日本的增長能力持續低迷,與世界相比工資水準也沒有提高。還有觀點指出工作年限越長、工資和職位就越高的論資排輩等勞動慣例問題。
東京都立大學教授宮本弘曉強調,「為了吸引外國人才,必須改變勞動環境,例如採取成果導向的工資制度」。他主張,如果建立便於包括日本人在內的人才流動的機制,外國勞動者也將更容易在日本工作。
此外,日本還需要完善考慮到正在育兒的女性和老年人的工作環境,包括短時工作和居家辦公等。在人口迅速減少的背景下,日本政府正在加緊充實少子化對策。學習院大學教授鈴木亙表示,「應推進旨在創造母親無需辭職、能一邊工作一邊育兒的環境等政策」。
如果壽命延長、參加工作的時間變長,勞動者個人通過技能重塑(Reskilling)掌握新技能的必要性也隨之提升。必須要有借助數位化提高生産率、彌補勞動力短缺的思維。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