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律所跟隨企業腳步擴大「出海」
2023/12/22
中國的律師事務所正在以亞洲為中心拓展海外業務。截至2022年底,中國境外的分支機構的數量比2018年底增加了近5成。這是為了支撐伴隨中國經濟放緩而加快拓展海外市場的中國企業。受中國政府加強監管的影響,企業方面在投資目的地也不得不加以應對。
![]() |
以中國廣東省深圳為基地的大型律所廣東卓建律師事務所11月在日本東京的丸之內開設了辦事處。這是該公司首次在中國大陸以外設立辦事處。
該律所負責人尹秀鐘律師表示:「除了汽車零部件等製造業以外,在酒店等訪日外國遊客相關領域,進駐日本的中國企業的需求也正在增加」。他信心十足地表示:「(我們)還希望加強發掘日本企業的在華業務案件」。
在作為該律所大本營的廣東省,汽車相關等日本企業的撤退案件正在增加,尹秀鐘説:「一項案件結束後就會失去一家顧客,心情非常複雜」。在中國,由於律師的增加,競爭越來越激烈,尹秀鐘錶示:「希望在海外開拓新的需求」。
![]() |
中國的律師事務所在國內外擴大業務(2022年,上海,REUTERS) |
擁有約6000名律師的大型律所北京市京師律師事務所也於11月發佈消息稱,將分別在日本、南韓和朝鮮開設事務所。該律所稱:「將與當地團體合作,搭建強有力的平臺,幫助中國企業拓展業務」。
另外,中國最大的律所盈科律師事務所10月在越南開設了新的事務所。據稱已經在全球約100個國家和地區提供服務。此外,漢坤律師事務所6月開設了在新加坡的第一家事務所。
中國司法部的數據顯示,中國律師事務所在中國大陸以外的分支機構數在2022年底達到180個,連續2年增加。與通過披露可以追溯的2018年底相比,增加了近5成。
另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等的數據,中國2022年的對外直接投資額同比減少8.8%,但面向亞洲(香港除外)的投資額達到與上年持平的267億美元,表現堅挺。在純電動汽車(EV)等領域,中國企業進駐海外的情況正在增加。
香港大學法學院的教授劉思達説:「律師事務所將跟隨全球資金流向而擴展」。他同時指出:「在未來3至5年,中國企業將進一步進駐亞洲。中國律師事務所在(亞洲)地區的勢力也可能進一步擴大」。
此前,中國企業在投資目的地委託歐美的大型事務所的情況很多,但目前對語言和感覺相近的本國律師事務所的委託正在增加。該教授認為「有歐美留學經驗的多語種人才增加,結果國內外業務都更容易委託中國的律師事務所」。
另外,一位熟悉相關情況的律師表示:「對於中國企業來説,在海外開展業務時遵守本國政府法律的重要性也在增加」。
中國最大的網約車平臺滴滴出行2022年從紐約證券交易所(NYSE)下市。背景是中國政府對滴滴持有的行駛數據等洩露給美方的事態感到警惕,加強了限制。
以2017年前美國的川普政府上台為契機,中美對立激化。美方警惕技術流向中國,加強了對本國高科技企業的限制,另一方面,中國方面則加強了對本國企業拓展包括美國在內的海外市場加強了監督。據稱,來自中國企業的針對地緣政治風險的法律諮詢的需求正在增加。
熟悉中國律師事務所情況的日本律師説:「在東南亞等地,歐美律師事務所的存在感較小,中國律所容易贏得客戶」。
不過,提出審判和法律意見書等服務需要當地的律師資格。該律師指出:「(中國律所)被認為依賴當地的合作夥伴,業務本身並沒有像看上去那樣擴大」,認為中國律所在當地確保人才將成為課題。
歐美律所的在華業務縮小
歐美的律師事務所在中國縮減業務的動向也很突出。美國大型律所Latham & Watkins (瑞生國際律師事務所)8月宣佈關閉上海辦事處,將其與北京事務所合併。
中國司法部的數據顯示,中國的外資律師事務所數量在2022年底減少到205家,連續5年減少,目前有可能正在加速減少。
一位業內人士表示:「中國企業的赴海外上市需求萎縮構成最大的打擊」。
2010年代前半期,中國大陸企業掀起了赴美上市熱潮。阿里巴巴集團於2014年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特別是美資律師事務所,借助中企赴美上市帶來的法律需求來擴大中國業務的情況很多,但在中美對立激化導致赴美上市下滑的現在,正在陷入困境。
歐美企業進入中國的需求也變得更加不確定。2023年7~9月,外資企業在中國境內的新增投資低於撤資和業務縮減導致的資本回收。這是有可比數據的1998年以來首次。歐美與中國企業之間的併購(M&A)也陷入低潮,與投資等相關的法律需求在減少。
在這種情況下,有觀點認為,在中國,無論是民營還是國有,中國企業將法律服務的委託對象從外資轉向國內律師事務所的趨勢正在加強。據稱,還存在中國的律師事務所利用外資事務所的困境、推出廉價服務來贏得案件的情況。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伊原健作 香港、姚柏穎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