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亞迪無敵」,EV銷量超越特斯拉

2024/01/04


比亞迪的新款EV 「宋L」將與特斯拉的「Model Y」展開競爭(廣州市)

      純電動汽車(EV)的全球銷量,中國的比亞迪(BYD)按季度計算首次超過了美國的特斯拉,躍居首位。在作為主戰場的中國,兩家企業的主力車型展開競爭,銷售競爭日趨激烈。在EV市場出現減速跡象的情況下,自主生産車載電池的比亞迪在盈利方面也有可能趕超特斯拉。

 

      特斯拉1月2日公佈的2023年10~12月銷量約為48萬輛,低於比亞迪此前公佈的52萬輛。比亞迪以主力市場中國為中心,積極推出新款車,提高了銷量。

 

      「沒有對手,現在比亞迪是無敵的」,2023年12月下旬,在中國廣州市內的比亞迪專賣店,在充滿以家庭為單位的顧客的店內,銷售人員如此強調。銷售一線信心大增的背後存在12月中旬上市的新款EV「宋L」。據悉,在上市短短兩周的時間裏,僅在這家店就賣出十多輛。

  

     宋L屬於SUV,從售價來看,四輪驅動車型為24.98萬元。這是不僅在級別、在價格上也首次與特斯拉的SUV「Model Y」展開全面競爭的比亞迪汽車。

 

 

      一直展開銷量競賽的兩家企業在主力車型的銷售上很少直接産生競爭。比亞迪的主力EV價位在10萬~20萬元之間,難以與超過20萬元的特斯拉「Model Y」和「Model 3」形成競爭。

 

      如今這種情況發生了變化,主力車型開始形成競爭。特斯拉汽車在中國仍然是「高檔車」。對於該公司來説,降低價格水準、擴大客戶群可以説是優先事項。另一方面,比亞迪採取的戰略是,除了低價汽車之外,擴大高檔車的産品線,提高盈利能力。開局的順利正在給比亞迪帶來強勁勢頭。

 

      雖然兩家企業所處的狀況不同,但面臨著同樣的課題。那就是EV的銷售放緩。爭奪世界EV霸權的兩家企業的銷售增長速度似乎都已過了頂峰。

 

      特斯拉在中國市場上被比亞迪等中國企業擠壓,産品線更新速度跟不上當地的新車熱潮。

 


   

      在美國也被其他企業的新車攻勢擠壓,市佔率正在逐漸下降。2023年10~12月全球銷量同比增長20%,但增速有所下降,低於7~9月(27%)。

 

      比亞迪也是如此,截至2022年翻了一番的增長率正在下降。2023年10~12月也在11月~12月通過部分車型打折等方式達成年度目標。由於處於被追趕的境地,增長速度放緩。

 

      2024年,兩家企業都比以往更加重視盈利,帶來投資能力和促銷費所需資金的成本競爭力或將受到考驗。在美國,EV市場的減速隱憂正在加強,而在中國,預計國內汽車市場的增長將會放緩。

 

      在此背景下,在左右EV成本的車載電池低價化方面,比亞迪佔據優勢。

 

      以電池為祖業的比亞迪自主生産電池,可以降低採購成本。此外,目前還在加快電池以外的零部件的自産化。瑞銀集團(UBS) 針對比亞迪的主力EV海豹表示,「正在自主生産佔汽車價值四分之三的電池、主要裝置和電子零部件」,認為這有助於提升成本競爭力。

 

      實際上,比亞迪的利潤正在提高,2023年7~9月的凈利潤率達到6.4%,比去年同期提高1.5個百分點。

 

      特斯拉受到降價影響,利潤率正在惡化。凈利潤率2023年7~9月降至7.9%,同比下降7.4個百分點。與2023年4~6月相比也下降2.9個百分點。

 

      11月開始出貨的時隔3年推出的新款EV「Cybertruck」也仍未量産。Cybertruck的盈利化短期內很難實現,因此在盈利方面,特斯拉有可能被比亞迪超越。要想再次超越比亞迪,有必要通過作為強項的生産技術的創新,從根本上降低製造成本。

 

      比亞迪也存在特斯拉沒有的課題。這就是開拓銷售比率僅為10%的海外市場。雖然在東南亞取得了不錯的業績,但由於美國政府在EV領域「抵制中國」,很難看到進入作為汽車大國的美國市場的希望。

 

      在有可能徹底改變EV相關盈利結構的自動駕駛技術和人工智慧(AI)領域,可以説特斯拉處於領先地位。特斯拉在首席執行官(CEO)馬斯克的帶領下,推進「重視願景」的技術開發,而比亞迪則徹底追求産品製造,中長期的EV戰略可能會有所不同。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堀田隆文 紐約、田邊靜 廣州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