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是該踩油門,還是該煞車?

2016/06/01


 

       中國經濟保持著企穩態勢。這是因為政策應對贏得了好感,但過剩産能和過剩債務的化解需要很長時間。中國被認為具有財政餘力,但不斷增加的國有大型銀行的不良貸款有可能導致政府信用下降。中國需要在經濟刺激對策和結構改革之間做出艱難選擇。

     將吸引大學入駐,打造舒適的住宅和購物中心聚集的新城區——4月下旬,在重慶市的市區西部,站在顯示「雙福新區」開發計劃的巨大模型前,管委會主任李勇這樣表示。據説周邊農村地區的人口每年以數千人規模進入城區,推動著消費。


 
    如果尋找大規模開發的財源,會發現名為「重慶市雙福建設開發」的公司。這家公司由該區間接持有全部股份,是從事資金籌集和基礎設施投資的「融資平臺」之一。

     這家融資平臺2~3月發行了總額8.5億元的2隻公司債。融資將投向基礎設施建設,以將來向企業轉讓土地的收入等用於償還本金。這就是所謂的「影子銀行」。

      中國2016年1~3月國內生産總值(GDP)的實際增長率為6.7%。國內有觀點認為數據好于預想(中國國家統計局)。經濟的未來風險降低,此前不穩定的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和上證綜合指數也在恢復穩定。此外,資金流向海外的壓力得到緩解,4月底的外匯儲備達到3.2196萬億美元,連續2個月實現增長。

   投資集中於沿海地區

      當然,遏制經濟惡化的是保持2位數增長的固定資産投資。負責制定經濟政策的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提出,在2016年開始的3年裏,向公路、鐵路和飛行場等基礎設施投入4.7萬億元。

       提到大規模基礎設施投資,令人想起雷曼危機後的2008年底中國推出的4萬億元經濟刺激措施。當初被讚許為「拯救了世界」。但是,投機資金招致了無序開發,還出現了沒人居住的「鬼城」。

      此次,投機資金也正在流向房地産市場。不同的是,投資集中於沿海地區,內陸地區並未獲益。在上海,100平方米售價500萬元以上的住房不在少數。上海住宅價格在1年裏上漲3成,而深圳甚至上漲6成,正在加強泡沫的跡象。

      而在內陸地區,住房庫存增加,抑制了價格上升和新增開發。從4月住宅價格數據來看,內陸城市的低迷引人注意。重慶的同比漲幅為2.9%,而陜西西安僅為1.8%,雲南昆明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則為負增長。

      據民間調查顯示,從住宅庫存除以每月銷售面積得出的「消化月數」來看,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等地超過30個月。中國整體的住宅庫存超過7億平方米(相當於新加坡的國土面積)。國家統計局也表示地方城市的房地産庫存正在進一步增加。房地産投資拉動經濟的格局已開始瓦解。

  「將化解債務、産能和人員3個方面的過剩」,過去過剩投資造成的中國企業的過剩産能也是經濟增長的瓶頸。中國政府提出了推進鋼鐵、煤炭和水泥等結構性蕭條行業改革的方針。

    例如,中國鋼鐵行業的産能達到12億噸,比實際産量高出約5成。中國表示在今後5年裏削減1億~1億5千萬噸産能的計劃,要求地方政府關閉生産效率低下的中小規模設施,指示金融機構減少和停止融資。


       不過,出於對基礎設施投資的期待,鋼鐵價格出現復甦,沒過多久接連有高爐重新投産。原因是地方經濟持續低迷。過剩産能的淘汰能否推進仍充滿不確定性。

       4月中旬,在河北省唐山市鋼鐵廠一條街上。一位身穿工作服在小賣店買煙的男子這樣解釋其回到這裡的原因:「工廠方面聯繫我説要支付拖欠的工資,所以就回來了」。中堅民營廠商松汀鋼鐵的高爐重新點火是在4月底到5月初。自去年秋季停産之後又重新投産。

        商業設施領域也存在過剩投資。中國的個人消費持續以超過10%的速度增長,但是地方政府主導開發的商業設施過度增加,超過了消費的增長速度。

      「秋冬商品促銷中!」,回到重慶,最大的商業街「解放碑」上矗立著關閉的百貨商場。只有1層的星巴克咖啡和銀行的自動存取款機(ATM)在營業。連接地鐵的地下商業街十分昏暗,人影稀少,營業人員在吃盒飯的景象讓人記憶深刻。

       為了提振經濟,地方政府開始推進大型項目,這些項目並非符合實際需求。即使被批評生産過剩,也無法輕易關閉對就業構成支撐的大型企業,地方政府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

  「權威人士」的警告

        是出台經濟刺激對策?還是推進結構改革?中央政府的方向仍未確定。

       5月9日黨報《人民日報》刊發未具名的「權威人士」訪談文章,該權威人士指出「我國經濟運作不可能是U型,更不可能是V型,而是L型的走勢。這個L型是一個階段,不是一兩年能過去的」,主張即使經濟低速增長也應該堅決推行結構改革。同時還批評了投機性的住宅投資。在市場上有猜測認為「權威人士是對改革的進展情況不滿的習近平國家主席或是政策智囊團」。

        經濟收緊的跡象已開始在銀行融資的狀況中表現。4月商業銀行的新增融資總額為5556億元,比3月份減少了約6成。雖説存在季節性因素影響,但是越來越多的觀點擔憂「如果此次的減少是貨幣政策的軌道修正,不動産和股價行情的支撐將消失」(證券相關人士)。

        此前如果中國政府鬆動景氣對策的加速器、踩下煞車就會招致不動産和股票市場的混亂。每次火種都會蔓延到日本等海外市場。對於無常的中國的政策動態,世界也只能屏氣凝神密切關注。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