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威人士」為何受到關注
2016/05/26
中國經濟到底是什麼情況,《人民日報》5月9日刊登的「權威人士」的訪談似乎給出了至今與政府發佈內容不同的觀點。是重視經濟和就業的穩定,還是優先推進結構改革,中國似乎有不同意見。
![]() |
第一個不一致的部分是對經濟現狀的認識。中國一季度(1~3月)增長率連續3季度出現減速,不過3月單月的經濟指標明顯改善。
在政府內部認為中國一季度經濟實現了「開門紅」(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新聞發言人趙辰昕)等聲音接連不斷。對於經濟前景,國家統計局發言人盛來運指出:「從短期觀察,因為經濟波動受外界因素干擾很多,有可能是階段性的U型或者是W型」,出現了樂觀的預期。
但是,「權威人士」則強調:「經濟運作的固有矛盾沒緩解,一些新問題也超出預期。很難用‘開門紅’‘小陽春’等簡單的概念加以描述」,同時表示「綜合判斷,我國經濟運作不可能是U型,更不可能是V型,而是L型的走勢。這個L型是一個階段,不是一兩年能過去的」。
實際上,4月工業生産等經濟指標出現惡化,但政府5月16日在官方網站上指出,「4月份工作日比去年同月少一天。與一季度相比仍是平穩的」。
雙方對於個別政策的看法也不一致。中國從2015年到今年春季多次下調基準利率和存款儲備金率。「權威人士」指出,「在(債券增加的)高槓桿背景下,匯市、股市、債市、樓市、銀行信貸風險等都會上升」,同時警示稱,「控制不好就會引發系統性金融危機,導致經濟負增長」。而李克強則在5月16日發言稱,「金融運作穩定,債務處於可控水準」。
關於動用財政,「權威人士」指出,「避免用‘大水漫灌’的擴張辦法給經濟打強心針」,隨後李克強總理5月9日強調,「近幾年面對經濟下行壓力和傳統動能減弱,我們沒有搞‘強刺激’」。
雙方觀點之所以出現分歧是因為對削減過剩産能的「供給側結構改革」的態度不同。「權威人士」認為供給側改革是「是一場輸不起的戰爭」,要把改革放在首位,而政府方面則認為,還應該顧及經濟減速及就業惡化等問題。
市場也因此變得疑神疑鬼。中國人民銀行(央行)5月13日發佈的數據顯示,4月企業及家庭貸款金額較3月大幅減少,有猜測稱受「權威人士」的影響,金融政策發生了變化。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北京 原田逸策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