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方政府「隱形債務」增加
2016/11/25
融資平臺是中國地方政府設立的企業的總稱。通過債券發行和銀行借款來籌集資金,參與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統計主要由融資平臺發行、被稱為「城投債」的債券發行額發現,2016年至少已達到1.7萬億元。
![]() |
海南的高鐵建設現場 |
融資平臺除了將籌集到的資金用於置換現有債務之外,還用於新增投資。浙江省的「溫州市城市建設投資集團」2016年發行了總額40億元的債券,將推進停車場建設,本息償還計劃利用出售停車場的收入等。此外,「貴陽鐵路建設投資」也為籌集鐵路建設資金而發行了10億元的城投債。
在地方政府積極利用融資平臺的背後,存在慢性的財源短缺。在未能受益於房地産泡沫的內陸地區,土地轉讓收入增長乏力,同時,地方債的發行受到嚴格限制。另一方面,需要實施作為經濟刺激舉措的公共投資,因此通過融資平臺發行城投債,籌集到了所需的資金。
![]() |
地方政府債務到2016年底預計增加至17萬億元以上,作為中國財政的風險之一開始被意識到。融資平臺的部分債務被視為並未列入地方債務的隱形債務,財務的透明性也很低。
如果融資平臺的債務問題加重,有可能導致中國的信用惡化,中央政府再次採取了應對措施。財政部進入11月後,再次提出了地方國有企業(包括融資平臺公司)舉借的債務依法不屬於政府債務這一解釋。
暗示出融資平臺的債券不享受中央政府的約定俗成的擔保的可能性,敦促投資者進行嚴格的風險管理。財政部認為,如果能夠抑制投資者的需求,輕而易舉的債券發行將踩下煞車。
國務院11月14日表示地方債務的本息償還原則上由地方政府承擔。在此基礎上表示,把面臨風險的債務分為4類,將出台儘早採取應對舉措的機制。
國務院表示在陷入債務違約等嚴重事態之際,將追究地方政府的責任,要求地方政府遵守財政紀律。不過,如果地方過度減少支出,有可能導致經濟遇冷,中央政府正被迫作出艱難的選擇。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張勇祥 上海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