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分享經濟如雨後春筍

2016/12/28


      分享經濟在中國發展得如火如荼。除了在海外已經司空見慣的拼車和民宿外,可以隨取隨停的共用自行車也在迅速普及。分享家常菜的私廚等服務也受到許多人的歡迎。在經濟無法回到昔日高速增長的背景下,消費者希望在減少開銷的同時過上舒適生活的意識高漲,中國國內的風投企業正在瞄準這一需求。

 

      在上海,午休時一位20多歲的企業女員工用手機在自行車上掃了一下。她説:「想趁午休時間去那家稍遠一點的有名餐廳吃午飯」。用智慧手機讀取自行車上的二維碼幾秒鐘後,鎖就打開了,接著她騎上車去吃飯了。

 

  手機支付

 

      這就是名為「摩拜單車」的自行車分享服務。用戶通過手機在地圖上搜尋離自己最近的自行車,掃描二維碼後即可解鎖。使用完畢後鎖上車,通過手機自動結算,每30分鐘收費1元。個人用戶首次註冊需要支付299元的押金,再次乘車時僅需要用手機操作2個步驟就可騎車走人。

 

摩拜單車的共用自行車(上海市內)

 

      銀色的車身配以橙色車輪,極具都市感,而且還能隨處停放,十分方便,使用量正在迅速擴大

 

      北京摩拜科技有限公司創建於2015年,首席執行官(CEO)王曉峰曾擔任美國拼車軟體優步(Uber Technologies)的駐上海代表。他強調,中國的堵車和大氣污染問題越來越嚴重。自行車有助於解決這兩個問題,並且有益於健康。

 

      摩拜單車的車鎖部分內置了用於通信的SIM卡,可自動解鎖,還能通過全球定位系統(GPS)掌握所有自行車的位置。車輪採用實心車輪,無需充氣,非常耐用。目前已經在北京和廣州等地擴大服務區域,投入使用的自行車總計超過10萬輛。

 

  為每餐提供補償

 

      「安心飯菜,鄰里共用」,這是提供飲食分享服務的「回家吃飯」的宣傳口號。對自己廚藝有自信的人,在手機APP上發佈飯菜的照片、價格和食材等資訊。用戶輸入配送地點和時間後,會有快遞員送飯到府。

 

      從餐館叫外賣的訂餐APP已經普及,而「回家吃飯」則是由個人提供飯菜,也就是家庭廚房和廚藝的分享經濟。其受歡迎的秘密是可以參照評價,以划算的價格享用家的味道。

 

      「回家吃飯」預先會對飯菜提供者進行審查,並規定提供者在定價之外需另付5元保險費。飯菜等出現問題時,企業最高提供30萬元補償。

 

      分享經濟在中國擴大的原因之一是,以年輕人為中心的消費觀念發生了變化。由於經濟增長放緩,注重面子的消費出現減少。人們通過分享經濟降低開銷,將省下來的錢用於看電影和美食等,消費行為明顯趨於成熟。

 


 

      能方便地實現1元級別小額結算的手機APP不斷普及也功不可沒。阿里巴巴的「支付寶」和騰訊的「微信支付」等電子支付服務非常受歡迎。在中國,多數大學生過著4~6人同住一間宿舍的集體生活。上海一家高校的男生表示,大學生習慣共用日用品和飲食,對此並不抵觸,這似乎也是分享經濟能不斷壯大的原因。

 

  市場規模達1.95萬億元

 

      根據中國政府部門的統計,2015年分享經濟的市場規模為1.95萬億元,僅次於美國。據悉,據預計今後5年中國的分享經濟市場將以每年40%左右的速度增長。騰訊首席執行官(CEO)馬化騰在他的書中指出,中國的分享經濟已經步入黃金時期。

 

      在類似美國Uber的拼車服務方面,最大運營商滴滴出行人氣旺盛。還有提供類似於美國Airbnb民宿服務的「途家」。外資方面,德國戴姆勒從2016年起,在重慶市推出隨取隨停汽車分享業務,據稱2個月時間裏有近8萬用戶進行了註冊。

 

      分享經濟的浪潮反映出曾經貪戀「擁有」的中國消費者已經不再拘泥於這一點。這或許將成為攻略中國消費市場的關鍵。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小高航 上海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