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商人走出的「一帶一路」

2017/08/18


  2013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了「一帶一路」戰略構想,力爭通過海陸兩線將中國與歐洲連接。而在30年前剛剛改革開放的1980年代,就已經有一群中國人在一路向西。他們就是以服飾鞋包生産而著稱的溫州商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記者到訪溫州,探訪了另一條「一帶一路」。

 

溫州的服裝市場

 

  在靠近溫州市中心的「黃龍商貿城」,女裝、T恤、童裝……等小型服飾店鱗次櫛比。大概有1000家吧。在溫州,這樣的服裝市場比比皆是。

 

  「大部分溫州人在國外都有親戚。在義大利和法國做服裝、鞋包生意的人很多」,開店還不到2個月的小胡(26歲)表示。他的親戚也在海外生活。對面的夫妻店老闆沈先生(29歲)也告訴我:「我哥在義大利做服裝加工」。在另一個市場銷售童裝的小何(28歲)説:「哥哥在巴黎經營日本料理店」。到處詢問各個店主,發現兄弟和親戚在海外、尤其是在歐洲生活的人非常多。

 

  做房産發家的楊女士(42歲)解釋稱,「溫州過去很窮,所以大家都到外面去。80年代、90年代尤其多。先是以偷渡等形式出去,然後開始做生意,就留在那兒了。法國、義大利、荷蘭、西班牙……在歐洲的人比較多」。浙江省2013年12月的調查顯示,浙江籍在海外定居的中國人達到202萬人。其中相當於3分之1的69萬人是溫州人。溫州的人口僅佔浙江整體的6分之1,由此可見溫州人佔的比例非常高。在海外各地區中,在歐洲定居的人達到5成。

 

  溫州山脈綿延,一直延伸到海岸附近,平原稀少。每人平均耕地面積還不到全國平均水準的3分之1。為了擺脫貧窮,溫州人上世紀80年代去了甘肅省、貴州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等中國西部。當時仍處於由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的過渡期,各種職業的月薪都是固定的。為了推動人口向發展落後的西部遷徙,西部的工資高於溫州等沿海地區。為了追求更高的工資,溫州人向西走去。

 

  在國有企業佔據優勢的中國,溫州形成了以民營企業為經濟中心的罕見局面。創業精神旺盛又勤勞的「溫州商人」響徹全中國。楊女士也笑著表示,「溫州人不怕辛苦。經常被人説是‘白天當老闆、晚上睡地板’」。父親是溫州人、熟悉溫州經濟的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分析師李先生表示,「只要有賺錢的機會,溫州人就會去。當木工、裁縫,甚至有人在澡堂給人搓澡。當地人沒有溫州人那麼勤快,所以錢被溫州人賺走了」。

 


 

  為了追求更高的工資,溫州人從中國西部出發進軍歐洲。當時中國人去國外限制較多,溫州人是怎麼出國的呢?李先生透露,「當時的羅馬尼亞是社會主義國家,所以可以去。然後從那裏像偷渡一樣跨越邊境,前往西歐各國」。在當地開餐廳的人似乎很多。據説直到如今,歐洲的大部分中餐館仍是由溫州人在經營。

 

溫州到處都是中小企業

  

  抵達歐洲的溫州人在生意走上正軌之後,會叫來家人和親戚。楊女士表示,「溫州人喜歡和家人朋友一起做生意。把生意交給家人更放心吧。這樣看起來,我們非常重視親戚關係和人情」。就這樣,遍佈中國和歐洲的溫州人網路得以形成,並成為溫州商人的主要優勢。

  

  溫州人走過的路正是從中國西部穿越中亞、前往歐洲的絲綢之路經濟帶。不同的是,他們是被「希望改變自己的生活」這種單純而強大的動機所驅動,並非像一帶一路戰略是響應國家的號召。

 

  中國政府制定了很多區域發展戰略,80年代的沿海地區優先戰略讓深圳、上海和廈門等城市成功發展。但2000年以後的西部大開發和東北振興戰略並不順利。李先生分析稱,「沿海戰略取得成功是由於80年代末開始,大量人口從西部流向東部。他們並非響應國家的號召,而是因為東部有工作,收入能增加。相反,從西部大開發來看,雖然資金流向西部,但人卻在流向東部。資金和人的流向相反,所以效果不佳」。

 

  一帶一路是中國向西拓展廣域經濟圈的宏偉戰略。但目標和動機不像過去溫州人走向歐洲一樣強烈。近年來,觀察投資目的地等資金流動,以及留學目的地等人員流動,中國人的目光都在瞄準美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等東方。雖然國家發出積極號召,但一帶一路到底能否順利發展呢?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北京 原田逸策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