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7~9月GDP增長4.9%
2021/10/18
中國國家統計局10月18日發佈的數據顯示,2021年7~9月國內生産總值(GDP)剔除物價變動影響後,實際比上年同期增長4.9%。較4~6月(增長7.9%)有所放緩。由於原材料漲價導致收益惡化,企業的投資增長乏力,新冠疫情導致的部分地區出行限制也打擊了消費。中國經濟的放緩跡象正在加強。
![]() |
從剔除季節性因素的環比增長率來看,增長了0.2%。與4~6月的1.2%相比出現下滑。中國2020年春季在主要國家之前控制住了疫情,推進了經濟正常化,當前復甦趨勢有所減弱。像已開發國家那樣把環比增速換算為年率的增長率約為0.8%。
貼近生活實際感受的名義GDP同比增長9.8%。
經濟的放緩跡象還體現在與GDP同時發佈的其他統計數據上。
從企業部門來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9月同比增長11.8%。與2019年同一時期相比,年均增長6.4%,相比1~6月(7.0%)有所放緩。新能源汽車和工業機器人表現強勁,但9月的限電影響了原材料和零部件的生産。
顯示工廠和住宅建設等的固定資産投資1~9月同比增長7.3%。過去2年平均增長3.8%,比1~6月(4.4%)放緩。旨在抑制泡沫的金融監管導致房地産開發投資低迷,住房銷售勢頭減弱。
此外,家庭部門也增長乏力。包括百貨商場、超市的銷售額和電子商務在內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9月同比增長16.4%。與2019年同一時期相比,年均增長率為3.9%,也較1~6月(4.4%)有所放緩。夏季部分地區發生的疫情影響了旅遊和餐飲等接觸型消費。
此外,就業和收入復甦遲緩,也是影響佔GDP近4成的個人消費的因素。1~9月城市地區的新增就業為1045萬人,同比高出16%,但仍低於疫情前的2019年1~9月(1097萬人)。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長按過去2年平均來看為7.1%,低於1~6月(7.4%)。
與內需的疲軟形成對照的是,外需保持堅挺。7~9月的進出口(按美元計價)按季度計算創出最高水準。進口原材料上漲,成本被轉嫁到出口産品上,單價的上漲使得貿易額膨脹。出口減去進口的貿易順差同比增長約15%,時隔1個季度增加。
多數觀點認為,10月以後原材料漲價會擠壓企業收益,設備投資和就業難以增長。政府加強對房地産等的監管,這也是影響需求的因素。中國領導層計劃讓地方政府加快發行基礎設施債券,通過公共事業支撐經濟。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川手伊織 北京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