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四大銀行房地産不良債權增60%
2023/05/16
中國各銀行面向房地産行業的不良債權正在增加。截至2022年底,中國工商銀行等四大銀行面向房地産業的不良債權餘額比上年增長60%,創出最近10年來的最高紀錄。處理不良貸款的政府旗下資産公司的業績惡化明顯,在中國恒大集團經營危機過去一年多的今天,隱患並未完全消除。繼美國地方銀行破産和歐洲救助瑞士信貸的問題之後,中國的銀行不良債權已成為動搖全球金融體系的風險。
房地産被認為佔到中國國內生産總值(GDP)的3成左右,對中國的經濟影響巨大。日本經濟新聞對在香港證券交易所上市的32家主要銀行的2022財年(截至2022年12月)的財報進行匯總後發現,面向房地産的不良債權達到2640億元人民幣,比1年前增加近7成。其中,可長期比較的中國的四大銀行約為1800億元人民幣,增加6成,創出最近10年來新高,最近數年一直徘徊在1~3%左右的不良債權比率(面向房地産)也迅速惡化至5.8%。
中國的部分銀行最近公佈的1~3月財報也顯示出同樣的趨勢。屬於準大型銀行的招商銀行4月晚些時候披露的財報顯示,房地産業不良債權為152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底增加15%。
中國2020年實施了以大型開發商為對象,對負債額設置嚴格上限等被稱為「三條紅線」的監管強化措施。
之後,企業的資金週轉惡化,2021年12月恒大陷入債務違約等,風險出現擴大。這是力爭實現債務去槓桿的措施,但招致了銀行的不良債權膨脹。中國的大型銀行以外的銀行也處於嚴峻狀態,以紮根地方的貴州銀行為例,截至去年6月在0%左右的房地産業不良債權比例超過20%。
在中國,70個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價格在2月時隔1年轉為上漲,也存在樂觀的看法。不過,日本綜合研究所的主任研究員關辰一表示:「購房意願強烈的25~34歲人口已轉為減少,市場在結構上很難恢復勢頭」。而中國銀行的風險總監劉堅東則表示,房地産正在復甦,解決問題需要更多時間。

各銀行急於壓縮不良債權。甘肅銀行的財報顯示,去年6月和12月實施了拍賣,向政府旗下的資産管理公司等出售了總額超過27億元的不良債權。這一規模相當於2021年底不良債權餘額整體的約7成。另外,浙江省的浙商銀行也披露稱,去年除了將約28億元人民幣的不良債權證券化之外,還將約49億元轉讓給了第三方。
不過,日本綜研的關辰一表示:「存在風險被轉嫁給不良債權接盤企業的一面」。在中國,由資産管理公司(AMC)從銀行收購不良債權,重組之後轉售。屬於大型企業的中國華融資産管理的2022財年的最終損益轉為虧損,同行業的中國信達資産管理的凈利潤也減半。兩者均受到房地産價格下跌的影響,出現了鉅額的資産減值損失。
信用評等機構穆迪投資者服務4月將華融的長期發行機構評等下調一檔,降至「Baa3」(相當於BBB-)。穆迪指出:「很多私營房地産企業面臨壓力,行業敞口(投資和商業資産餘額)或面臨壓力」。
華融等大型資産管理公司是在1990年代為處理四大銀行的不良債權而成立的。2013年以後設立了多家地方政府旗下的資産管理公司,作為後盾的地方政府本身的財政惡化嚴重。
資産管理公司也存在資本限制,持續處理不良貸款存在極限。雖然包括房地産以外的整體不良債權比率(以中國32家銀行為基準)平均僅為1.6%左右,但政府自去年底開始部分放寬房地産公司的融資限制,如果行情不能恢復,不良債權有可能進一步增加。
標普全球認為,中國房地産業的不良債權截至2024年將持續增加。美歐也存在以美國矽谷銀行破産等為契機,此前流入商業房地産的資金髮生逆轉的隱憂,世界範圍內對房地産投資的警惕正在加強。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伊原健作 香港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