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能否打破「原油美元霸權」?
2018/03/27
中國上海期貨交易市場3月26日正式啟動了以人民幣計價的原油期貨交易。此舉是希望在「美元一面倒」的原油交易方面打開缺口。中國方面還通過引入優惠稅制來吸引境外企業參與交易。其中顯示出希望通過增加市場參與者,進而將中國需求反映到原油價格上的想法。但也面臨著如何確保流動性等諸多課題,將其培育成重要國際指標的道路依舊漫長。
「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同志對這項工作十分關心,為此做出重要批示」,3月26日上午,在交易開始前的儀式上,中國證監會主席劉士餘上台致辭,特意提到了國家主席習近平的重要經濟智囊劉鶴的名字。
劉鶴上週末與美國財政部長姆努欽舉行了電話磋商,針對美國的對華制裁暗示將採取反制措施等,顯示出強硬姿態。劉士餘在致辭中特意提到劉鶴,可以解讀為中國正試圖向「原油交易的美元結算」這一強大美國的象徵發起挑戰。
![]() |
中石油的原油設施(資料) |
採用人民幣計價的原油期貨要想增加存在感,需要有廣泛的投資者參與交易。中國財政部3月20日發佈通知稱,未在中國境內設立辦事處的海外投資者,在此次採用人民幣計價的原油期貨交易中獲得的利潤暫不徵稅。對於境外的個人投資者可採取3年內暫免征收個人所得稅的措施。在啟動交易之前追加優惠措施,可以説與中美貿易摩擦不無關聯。
中國2017年的原油進口量為每天840萬桶,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原油進口國。儘管如此,原油交易依舊採用倫敦的北海布蘭特和紐約的WTI(西德克薩斯輕質原油)作為國際指標。經過精心籌備的這次上市,顯露出中國希望提升對國際價格形成機制的影響力。
不過,中國的期貨交易以個人為主,一直存在投機性買賣導致價格劇烈波動的問題。為此,中國提高了門檻,從事原油期貨交易的個人需要繳納最低50萬元的保證金。
中國相關方面為了讓實際需求者能放心交易而進行了各種考慮,但首日的成交金額僅為約180億元,「低於市場預期」(期貨公司東亞期貨的研究員劉琛瑞)。採用人民幣計價的原油期貨要想顯示出存在感看來還需要一定時間。
面臨的課題
中國在上海市場啟動原油期貨交易的目的是將本國的需求反映到國際價格上,不過難以預測是否將成為活躍、透明的交易。有觀點認為,由於擔心以人民幣計價的交易帶來的風險以及當局的限制,海外投資者正式參與交易仍需要時間。
![]() |
中國當局很可能敦促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CNPC)等國有企業利用上海市場,不過如果只有中國企業參與交易,流動性將有限。
新加坡經紀商銀河石油公司(GingaPetroleum)中國辦事處的中澤啟介表示,由於將出現匯率風險,「估計外國投資者將對人民幣計價的交易心存擔憂」。日本石油天然氣與金屬礦物資源機構的首席經濟學家野神隆之也分析稱「中國的政策可能突然發生變化,海外貿易商希望摸清制度的穩定性如何」。
此外現貨的交割也成為課題。上海國際能源交易中心主要指定中東産的7個原油品種。將6家企業的8個地點設為交割場所,不過有聲音指出「賣方必須尋找空置的油桶,買方不清楚能在哪交割哪種原油」(原油貿易商),利用起來不方便。
另外,亞洲的原油交易存在慣例。與産油國簽訂的長期合同的進口價格基於美國調查公司普氏能源(S&P Global Platts)計算出的杜拜原油和阿曼原油的平均價格決定。沙烏地阿拉伯的國有原油公司沙烏地阿美石油公司對這一價格做出適度調整,敲定面向亞洲的出口價格。
「沙烏地阿美轉變方針則另當別論,不過眼下不可能」,上市杜拜原油期貨的東京商品交易所社長濱田隆道認為,上海原油期貨短期內成為國際價格指標的可能性很低。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 張勇祥 上海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