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謠言(4)日本媒體胡説八道

2018/12/17


  村山宏為日經中文網撰稿:「4成中國人對日本抱有好感?這個輿論調查結果是假新聞,是日本媒體捏造的」,在日本媒體報道了在中國實施的輿論調查結果後,中國的網上出現了這樣的評論。該調查當然不是日本媒體捏造的,只是報道了日本和中國的機構在中日兩國實施的輿論調查結果而已。目前有一種現象正在擴散,那就是將真相説成謊言,讓謠言滿天飛,將自己不希望看到的事實全部定為假新聞。

                 

  每年,日本的非營利機構「言論NPO」和「中國國際出版集團」都會實施中日聯合輿論調查。調查得到日本「輿論科學協會」和中國「零點研究諮詢集團」的協助。中方的調查由中國的機構負責,日方的調查由日本的機構負責,並公佈調查的時間、實施城市、方法、人數、學歷、性別和年齡等相關數據。日本的媒體每年都會對調查結果進行報道,2018年也不過和往年一樣報道了調查結果而已。

               

 專欄-日本人小聲説

 

 這是謠言(3)日本人開始大量

   移民中國 

            

 這是謠言(2)索尼倒閉

 

 這是謠言(1)日本沉沒 

 

 走向文化強國之路:要打倒權威 

 

 中國經濟「蛙跳」到何時

 

 中國會改寫經濟學教科書嗎?

 

 中國高鐵在走日本老路?

    
  
 更多》》》

  或許2018年的調查結果令部分中國人感到震驚。回答對日本抱有好印象和相對較好的受訪者合計佔到42.2%。創下2005年調查啟動以來,中國人對日本好感度的最高紀錄。中國人對日好感度在2010年達到38.3%,但是在最糟糕的2013年降至5.2%,之後逐漸復甦,去年上升至31.5%。

          

  一直關注該輿論調查趨勢的人對於「4成」這一數字並不感到震驚。雖然中日關係一度因政治對立十分緊張,但是最近雙方的政治相關人士均表現得比較克制。受訪日遊客激增和日本的動漫熱潮影響,與過去相比,更多的中國人開始「享受日本」。中國人敵視的國家也從日本逐次變成了南韓、印度、澳大利亞和瑞典,對日本不好的印象得到緩和。

              

  然而,對這一事實感到不滿的中國人似乎也很多。此次調查,依然有56.1%的受訪中國人回答對日本印象不好。在這些人當中,似乎就有人不相信約4成中國人對日本印象好的調查結果。於是網上開始了「該輿論的調查結果是日本媒體捏造」的討論。對於調查結果是否捏造的評論多達數千條,目前有關討論仍在持續當中。的確,輿論調查能夠通過提問的方法將回答向一定的方向引導,並非所有的輿論調查都客觀公正。但是,即便該調查結果具有偏向性,也不是日方在引導。因為調查是由中方實施的。

              

  原本以為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人們能夠接觸到各種不同的觀點和意見,能更加客觀全面地思考。但事實卻與之相反。想法相同的人通過網際網路結識,並根據各自的主張結成圈子,排除意見不同的人。只相信自己所相信的,在網上只看自己想相信的。這些人也不去聆聽不同的意見,就把自己討厭的事實貼上「謠言」的標籤。

          

  這些人還會攻擊報道了自己不願相信事實的媒體,將自己不願相信的新聞稱之為「假新聞」。他們還在網上招募同類,對「假新聞」大肆批評。認為網路將所有人聯繫到一起的想法或許過於理想主義了。相反,網路培育出不寬容的人,煽動人們之間的反目,或許漸漸成為了社會分裂的工具……

                 


  

  現在只要説是假新聞,真的也變成了假的。這種情況正在世界各地發生。即使是批評,在聽取對方的意見之後,基於事實進行批評才更有説服力吧。如果根本不聽對方的意見就來評論,那麼除了同類,應該誰都接受不了吧。只有同類們會在錯誤資訊的基礎上不停地討論。在旁觀者看來,感覺就是在浪費時間。如果把寶貴的時間用在其他地方上,或許能夠收穫更有建設性的人生。

            

  另一方面,也有一些人樂於看到網上無意義的討論和互撕。他們是一部分惡毒的網路從業者。對於部分媒體和網路從業者來説,資訊和意見的內容並不重要,也不會關心是不是事實。只要能夠博得網民的眼球和點擊率,就能從廣告主那裏獲得廣告費。另外,網路從業者分析什麼樣的人喜歡看什麼資訊,然後將分析結果和個人資訊賣給廣告主,就能夠獲得更多收入。

                   

  我們在網上浪費時間,有人卻利用我們浪費掉的時間賺錢。關於中日的輿論調查,與其在網上討論調查結果是不是日本媒體捏造的,還不如直接問調查實施方「言論NPO」和「中國國際出版集團」,這樣更節約時間。不要讓你的寶貴時間被別人用於牟利。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村山宏

                        

  (本專欄的內容僅代表筆者個人意見)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