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節點:讓少子老齡化激活經濟

2018/02/16


  史丹佛大學教授 星岳雄:在各種意義上,2018年都是處在節點上的一年。世界金融危機迎來10年,日本的銀行危機頂峰也將迎來20年。同時,平成時代將迎來第30年,日本將於2019年更改年號。  

  

  此外,中國的改革開放始於40年前,而全球不斷爆發反政府遊行和暴動的「動亂的1968年」則已過去50年。如果從更長期來看,2018年是明治維新過去150年。

  

  最近150年,日本取得了驚人的增長。日本人口在明治初期還不到3500萬人,到大正時代已超過5千萬人,到昭和時代超過6千萬人,到1967年達到1億人,之後仍持續增加,本世紀達到1億2700多萬人。

   

  從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GDP)來看,日本在明治初期僅為750美元左右(根據各國的購買力平價和物價波動率換算為1990年的美元),但到1916年增至2倍,超過了1500美元。雖然受到第2次世界大戰等多次衝擊,但到1957年達到1916年的2倍,增至3千美元。經過經濟高速增長期後,日本的每人平均GDP到1990年代中期超過了2萬美元(引自英國經濟學者安格斯·麥迪森的統計)。

  

  但到2000年代中期,日本人口將轉為減少,到2050年代預計跌破1億人。有預測稱,日本人口到2115年將降至5千萬人,與大正初期的人口基本相同。

  

  此外,日本經濟增長近期也陷入停滯。儘管2017年的增長率或將久違地接近2%,但很少有人認為這種經濟繁榮將長期持續。

   

  人口減少和老齡化將對今後的日本經濟增長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呢?思考這個問題正是本文的目的。在人口減少的背景下,經濟也將持續停滯,這樣下去從超長期來看日本是否會消亡呢?

   

  先説結論,那就是人口減少和老齡化並不會導致經濟停滯。反而在有些時候,人口減少和老齡化甚至有可能激活經濟。

  

  人口增長不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原因

   

  在考慮人口減少和經濟增長時,如果把通過GDP等計算的經濟整體産出量分解為「人口」、「勞動力/人口」、「産出量/勞動力」這3個因素,將更容易説明。換言之,産出量就是人口、勞動參與率、勞動生産效率3者的乘積。而經濟增長率則是人口增長率、勞動參與率的上升率、生産效率的上升率這3個因素之和。

     

   

  上圖顯示了日本在1956年至2015年間的相關數值,以及將其代入上述公式計算後的結果。能清楚看到,日本的經濟增長率在最近60年裏顯著下降。經濟高速增長時代按年率計算增長率約為8%,自1970年代後半期開始降至3~4%,到1990年代中期以後進一步降至1%左右。

  

  此外還可以看出,人口因素對經濟高速增長的直接貢獻(人口增長率與勞動參與率的上升率之和)僅為1~1.5%。剩餘7%左右的增長則來自生産效率提高。在1976~1995年期間,儘管人口因素的貢獻幾乎沒有改變,但經濟增長率在這一時期出現放緩。

   


  

  同時自1996年以後,最終的人口增長率降至年率0.1%以下,開始對經濟增長産生負面影響。此外,由於生産效率的上升率進一步下降,日本經濟陷入了停滯。 

  

  從上述實際數值可以看出,人口增長並不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同樣,日本近期的人口減少和老齡化雖然會對經濟造成消極影響,但並不能説是決定性因素。 

  

  不管是過去的經濟高速增長還是最近的經濟停滯,相比於人口因素的直接影響,生産效率的提高發揮著更大作用。經濟增長不是人口增加帶來的結果,經濟停滯也不是人口減少的必然結果。

  

  戰後對人口過剩問題的強烈擔憂

  

  認為人口減少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制約因素的觀點近些年才出現。在70年前的1948年,也就是日本人口超過8千萬人那一年,《讀賣新聞》(9月14日)刊登了題為《關心人口問題》的社論。

  

日本的老齡化不斷發展

  

  這裡的人口問題指的是人口過剩問題。文章指出,日本的國土面積能容納約5千萬人口,不負責任的人口增長「是引發戰爭的最主要原因」。為了避免在「日本史上首次」人口超過8千萬人的狀況下重蹈覆轍,必須思考「國民為何會持續這種不合理、無意識的生育這一根本問題」。

   

  在當時,人口問題就是人口過剩問題的認識成為共識。實際上在那之後,日本由於實現了高速經濟增長,從勉強維持8千萬人生活的狀況發展為1億多人過上了富裕生活。

  

  不是人口增加促進經濟增長,而是經濟增長使人口增加成為可能。這樣想就會明白,人口減少的話即使生産效率沒有極速提升,也能維持剩餘的社會。

      

  人口減少和老齡化導致經濟不可避免陷入停滯的觀點只是個藉口。重要的是推進經濟改革,使得即使人口減少,生産效率也能提升。

  

  採取經濟政策促進生産效率提升

   

  具體來説應該推進什麼樣的改革呢?雖然在此無法詳細深入介紹,不過筆者想再重覆一次本人與芝加哥大學教授阿尼爾·卡什亞普(Anil Kashyap)合著的《日本經濟緣何停止成長》(2013年)一書中的結論。最重要的是進行制度改革、促進國際經濟活動的自由化、糾正影響健全競爭的弱者保護政策等,加速日本經濟的新陳代謝、營建使最新知識和技術能夠更快反映到經濟活動中的環境。

  

  人口減少和老齡化不僅不會對經濟增長産生太大負面影響,反而能成為生産效率上升的誘因。

      


      

  例如,日本銀行(央行)2017年7月發佈的《經濟與物價形勢展望報告》得出了有趣的分析結果。那就是從産業層面來看,越是人手嚴重短缺的産業,活用IT的效率化投資越是積極。

        

  其原因是,在理論上人口減少和老齡化在給維持過去生産方式設置難題的同時,使得提高勞動生産效率的投資變得容易出現。這種情況是否將實際出現,今後將開展細緻的實證研究。

  

  此外,人口減少還與人工智慧(AI)的發展將使得人類工作崗位消失這一目前備受關注的問題有關。在勞動力人口減少的社會,人工智慧替代人類勞動反而很可能受到歡迎。

  

星岳雄

  對於日本而言,要實現可持續的經濟增長,人口減少和老齡化並不是致命問題。如果能推進經濟改革使生産效率持續提升,將使日本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

  

  這樣一想,日本經濟的未來將變得光明。不必擔心人口減少。

 

  星岳雄:1960年出生。東京大學學士、麻省理工(MIT)博士。金融、日本經濟專業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