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達沃斯論壇看到日本影響力下降?

2018/02/05


        每年1月在積雪覆蓋的瑞士召開的世界經濟論壇年會(達沃斯論壇),經常會折射出影響當時國際局勢的當紅人物。美國總統川普成為2018年達沃斯論壇的主角,上演了與反對保護主義的歐洲等領導人之間的舌戰。由此彰顯出圍繞世界經濟格局的顯著變化。

 

        在此1年前,全球處於一種真空狀態。西方各國的很多首腦未出席達沃斯會議,擺好姿態觀望川普上任後會提出何種強硬政策。抓住機會出席會議的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明確表示,應當對貿易保護主義説不、貿易戰爭沒有贏家,彷彿成為了自由貿易領路人的形象。

 

        今年1月26日閉幕的2018年達沃斯會議成為主要國家領導人相互試探世界經濟新勢力格局的交鋒平臺。最主要的因素是進入2018年後美國方面表明川普將出席會議。世界各國首腦考慮到倡導「美國至上主義」的川普的登場,聯袂發出了支援自由貿易和多邊合作的信號。

 

        其中的先鋒是印度總理莫迪。到2020年代印度有望人口超過中國、經濟增長達到8%,這一新興市場國家的領導人莫迪強調了推動經濟對外開放的舉措,另一方面表示,「全球化正在失去光芒」,暗示出對保護主義壓力加強的強烈危機感。

 

 

        歐洲國家的首腦則在「應對川普」方面保持一致步調。德國總理梅克爾在2017年9月的眾議院選舉之後,執政聯盟組建陷入僵局,她在川普決定出席之後,立即宣佈時隔3年再次參加達沃斯論壇。「我們是否真的從歷史中學到了什麼?」,梅克爾對經過二戰和東西方冷戰考驗而確立的多邊合作的倒退提出了警告。她還將美國大型企業等掌握的數據稱為「21世紀的原材料」,顯示出應審視如何對待數據的問題意識。

 

        「如果無法向人們説明全球化的好處,民粹主義者將會佔上風」,首次作為首腦參加達沃斯會議的法國總統馬克宏強調,要讓廣泛階層分享自由貿易成果,同時對保護主義導致全球分裂表示了強烈擔憂。

 

        美國將重心從多邊合作體制轉向雙邊磋商,不斷對其認為不公平的貿易採取制裁措施,這樣的美國面臨著全球的包圍網。川普就任之初曾通過總統令宣稱「永久退出」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但在達沃斯論壇最後發表演説時態度大變,暗示出重返TPP的可能性。

 

        對於川普轉變態度的背景,日本慶應義塾大學國際貿易論教授木村福成分析稱,「可能是由於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的重新談判陷入僵局,産業界(對退出TPP)的反對也根深蒂固」。但是,川普為推進磋商提出了條件,即「協議內容比之前好得多」。對已就TPP協議達成一致的11國來説,按美國節奏重新修改協議是很難接受的。

 

       川普明確表示堅持「美國至上主義」,顯示出絕不容忍不公平貿易慣例的想法。可以説此次重返TPP的意向只是改變戰術,並非改變基本戰略。圍繞自由貿易的認識存在很大分歧,冷漠的對立或將長期持續。

 

       有一點很令人擔憂,那就是世界第3大經濟體日本的存在感正在減弱。

 


      在七大工業國(G7)中,除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之外,其他歐美6國的首腦均出席了今年的達沃斯論壇。這是自2005年以來首次無日本閣僚出席該論壇。雖説也是受到國會日程的制約,但日本向全世界的資訊傳達確實乏力。

 

       安倍成為達沃斯「當紅人物」是在4年前的2014年1月。當時他在達沃斯論壇的開頭的演説非常雄辯:「日本經濟正在擺脫長期持續的通貨緊縮」,「財政狀況也在穩步改善,正在走上財政健全化的軌道」。

 

       安倍向全世界宣佈,冠以自己姓氏的「安倍經濟學」已經改變了日本經濟的沉悶氛圍。也是在那時,安倍稱「任何既得利益集團都無法在我的鑽孔機之下毫髮無損」,承諾打破所謂的「岩盤管制」(一系列難以打破的限制政策)。

 

       日本如今能向世界發出什麼樣的信號呢?雖然TPP11、日本與歐盟的經濟合作協定(EPA)等日本推進的經濟外交獲得積極評價,但僅有這些是不夠的。勞動方式改革和生産效率提高等安倍政權的課題很重要,但日本仍處在彌補落後的階段,不會對世界産生影響。

 

       日本老齡化程度比其他國家嚴重,財政狀況也異常嚴峻,是一個「問題已開發國家」。今後需要的是著眼於10年、20年後的經濟運作的果斷戰略。安倍政權與持續出現政權空白的德國不同,具有穩定的基礎,如果邁向中長期社會保障和財稅政策的改革,能夠成為解決上述問題的先例。

 

       強調「法國已重回歐洲的中心」的馬克宏倡議制定關於歐盟改革的10年計劃。印度總理莫迪也力爭到2025年使國內生産總值(GDP)達到5萬億美元,積極推進吸引投資的改革。

 

       安倍可能仍然集中關注內政方面的未決事項,但如果能認真描繪日本經濟的未來藍圖,將成為獲得全球好評的政治遺産。現在著手,仍然為時不晚。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 評論員 菅野幹雄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