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對日本商品的評價冷靜了

2018/06/28


      原島大介:中國人對日本企業的態度似乎出現了變化。曾經在網上抨擊日企的中國人,最近在了解事實以及與中國企業比較後,做出冷靜反應的傾向非常明顯。此外,通過赴日旅遊和購物網站,用慣日本産品的消費者不斷增加似乎也産生了影響。

 

      無印良品的「問題地圖」存在漏繪釣魚島等嚴重錯誤——中國政府1月底指出良品計劃商品目錄冊中使用的地圖存在問題,要求銷毀商品目錄冊。

 

   同情無印良品

 

       中日雙方都主張對尖閣諸島(中國名:釣魚島)擁有主權。在網際網路上,對於向中國提出抗議的日本政府,批評聲不絕於耳,不過對於良品計劃,則是同情的聲音居多,認為「夾在中日之間很可憐」。運營的無印良品的良品計劃也表示,無人到門市抗議,銷售額未受影響。

 

      在中國,對日本企業的産品給予「安全性高」、「值得信賴」等評價的人出現增加,有數據顯示批評日企産品存在缺陷、呼籲抵制日貨的人呈減少傾向。

 

      分析亞洲的社交網站(SNS)以及幫助企業開展促銷活動的TrendExpress公司(東京)針對汽車等3個領域,將「新浪微網誌」上的言論分為「肯定」、「中立」和「否定」3種。

 

 

      然後對各種評價所佔比例進行計算,結果顯示,在汽車領域,2017年肯定評價佔8.7%,高於否定評價的2.4%。否定評價在中日圍繞尖閣諸島(中國名:釣魚島)尖銳對立的2012年達到30.2%,之後連續5年下降。化粧品、孕嬰用品的否定評價也呈下降趨勢,孕嬰用品的肯定評價的上升非常鮮明。

  


 

       此前,每當中日關係出現惡化或是日系車發生召回等醜聞,中國網民就會猛烈抨擊日本企業。尤其是2012年日本政府對尖閣諸島(中國名:釣魚島)實施國有化之際,不少中國網民還呼籲「不買日貨」、「砸爛日本車」,助長了抵制日貨和打砸行為。

 

       不過,最近即使政府和媒體批評日企,中國網民也往往反應平靜。例如日産汽車和神戶製鋼所出現的數據造假問題。有中國媒體報道「日本的工匠精神沉淪」,而網際網路上「中國産品的品質問題更多」等諷刺聲也隨處可見。

  

   關注商品的安全

  

      2017年中國有700多萬人訪問日本,跨境代購日本産品的狀況還在持續。運營日本資訊網站的蘇海增 (36歲)表示「對日本商品持有好感的人不斷增加,言論也越來越冷靜客觀」。

 

       如果中日關係像2012年那樣嚴重惡化的話,再次引發攻擊日本企業的風險並未消失。2017年圍繞駐韓美軍基地部署薩德(THAAD)反導系統的問題,中韓關係惡化,中國網路上對南韓企業的敲打之聲不斷擴大。

 

      正因為日本企業在安全性等方面讓中國人十分信賴,如果在這方面背叛了消費者,將遭到嚴重的報復。

   

     宣傳日本商品、發佈旅遊資訊、擁有約150萬名粉絲的陳寧欣(26歲)表示,中國消費者很少受與自己無關的企業醜聞影響,不過如果是危害健康等問題則會引發很大的風波。

   

      日漸富裕的中國消費者投向産品性能和安全性的視線越來越嚴厲。日本企業唯有堅守住消費者對商品和服務的信任這條生命線。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大連支局 原島大介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