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戈恩事件看政府與企業的關係
2018/11/29
赤川省吾:圍繞産業政策,歐洲實現統一的難度已經顯現。現在又突然冒出了日産汽車前會長戈恩被逮捕一幕。同情論瞬間擴散整個法國,接連有報道指出戈恩被逮捕事件是日産的陰謀。這一事件不僅僅顯示出日法之間缺乏相互理解。從中還能看出迄今為止一直被掩蓋起來的德國與法國的溫度差。
不願意與法國車企雷諾進行經營合併的日本人憑藉輕微罪行將戈恩逐出了日産——法國的政官財各界以及媒體大都認為這是日産土生土長的董事聯手司法部門和日本媒體搞的一場政變。「特殊的日本社會讓人難以理解」,法新社(AFP)負責汽車報道的記者丹尼爾·阿龍森證實法國正瀰漫著這樣的空氣。
![]() |
日産在橫濱的總部 |
如果去除歐洲從根底上對日本的偏見及日本異質論觀念,剩下的落差就體現出産業政策上的差異。雷諾探尋與日産的經營合併,其背後有著法國政府的影子,在日本對此保持警惕的同時,法國卻覺得理所應當。
法國的産業政策源自於二戰時以管制經濟為基礎的「國家積極干預」。政府插手資金分配、通過精英官僚進駐大企業來控制主要産業。以類似計劃經濟的方式實現了戰後復興。從1980年代起干預的程度開始減弱,但國家主導的性質並未改變。
因此法國政府對雷諾有著比作為單一大股東更高的存在感。儘管馬克宏政府推行放鬆管制政策、試圖對倚重大企業的經濟進行改革,不像歷屆法國政府那樣專注於産業控制,但法國經濟部長勒梅爾還是帶頭發出了雷諾應持續與日産合作的信號。對於英美式的寬鬆資本主義,法國社會一向持懷疑態度,關於政府干預民間企業經營的問題,從未聽到公開的批評意見。
![]() |
11月下旬訪問法國的日本經濟産業相世耕弘成(右)與法國經濟部長勒梅爾進行會談 (Reuters) |
並非整個歐洲都在推行法國式的産業政策。例如鄰國德國,如果是企業陷入經營危機需要救助的話另當別論,一般是不大喜歡政府對正常企業進行干預。
德國(西德)的産業政策建立在對納粹時代認真反省的基礎上,和法國相反,優先考慮的是從戰時管制經濟中擺脫出來,並且忌諱假想敵國東德所採取的計劃經濟。州政府儘管是大型車企大眾的大股東,卻不會公然向企業下達經營方針。假如梅克爾總理或經濟部長阿爾特邁爾插嘴德國福斯的經營問題,估計會遭到德國輿論眾口一詞的譴責。政府需要保護就業和産業,卻不能事無巨細地去指導個別企業怎麼做。儘管都和英美式的資本主義有著本質區別,但德法之間還是有著一定的溫度差。
最終體現出「政府職能」的差異,而這一微妙的價值觀差異很容易成為歐洲統一的障礙。
在歐盟(EU)成員國當中,義大利等南歐各國和法國傾向於「大政府」觀念。對政府直接干預企業經營毫不避諱。即便是推進結構改革的馬克宏總統,也並未與傳統的經濟政策徹底訣別。相反,德國、荷蘭、北歐各國總的來説更注重企業的自主性。隨著在産業政策上立場相近的英國脫歐,德國和瑞典恐怕要變成少數派。
歐洲將會何去何從?第一塊試金石將是德國保守派執政黨基督教民主聯盟(CDU)在12月份召開的黨代會。如果寬鬆論擁護者、聯盟黨前議會黨團主席默茨在會上當選為黨主席成為梅克爾繼任者,估計企業的自主性將會提高。其次是德法進行角逐的歐盟主席人選問題。在2019年夏季之前決定的人選將決定區域內的政策如何調控。
對於「大政府」是仰仗還是排斥呢?現在已開始出現觀測這一問題答案的動作。儘管歐盟下令整頓散漫的財政,義大利卻激烈抗拒。在看好歐盟下一屆領導層的情況後再確定態度也不晚,因此根本沒當回事。歐洲真是一個非同尋常的存在。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歐洲總局編輯委員 赤川省吾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