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創新的源泉——不嚴謹?

2018/12/12


  太田泰彥:早上醒來睡眼惺忪的時候,可能連牙刷都拿不穩。雖説手指動作不靈便,但眼睛和大腦卻在努力地追趕,最終還是能與動作實現合拍。

    

  同樣道理也適用於機械。零部件精度即便是沒提升到微米級別,只要有人工智慧(AI),仍能準確控制機器人和工具機。

   

  「製造業大國日本和德國構建的技術體系將成為過去」,深圳的風險投資家徐家斌先生指出硬體與AI相接合的領域是一座「寶山」。

    

  軸承和齒輪等精密零件存在依賴熟練工人製造的一面。但社會在走向老齡化,並且製造還需要花費各種成本。通過機械的精密程度來競爭高品質的任務就交給日德等國吧,投資AI研發也許才是開闢新製造業的捷徑。

     

日本工匠用手向探針上安裝懸臂梁(資料圖)

     

  如果詢問日德廠商中國製造業的實力怎麼樣?估計大部分人都會説「還在半路上呢」。在尊崇匠人技藝、無論何事都非常嚴謹的日本人和德國人眼裏,中國的人和社會非常鬆散,還不夠嚴謹。

   

  從某個角度來看確實如此,但在這種不嚴謹之中,也許就蘊藏著中國創新的源泉。有了AI,精度上只需草草應付一下就可廉價生産,這原本就是中國企業的長處。而且AI軟體在開發出來之後就不再消耗生産成本。

    

  2017年中國的專利申請數量達到138萬件,是10年前的近5倍,在AI相關領域的數量超過了美國。中國的AI持續進步的話,儘管不夠嚴謹,但只要把工作一直做下去,廉價的機械産品早晚會充斥全世界的市場。不嚴謹本來是中國的弱點,卻反過來造就了低成本優勢。

       


      

  美國總統川普認為中國竊取尖端技術感到憤怒。而日本和德國依舊非常自負地認為中國不可能在製造領域追趕上來。雖説如此,技術的進步並非只有一條路可走。中國提出的「中國製造2025」未必就意味著一定追隨美日歐的腳步。

    

  從事AI研發的碼隆科技是由一群博士在2014年創建的企業。該公司的産品已開始在深圳的醫院裏投入使用,如通過磁共振成像裝置(MRI)進行腦部疾病診斷的系統。

   

  由5~6名醫生進行讀片的診斷結果和AI確定的腫瘤部位幾乎完全一致。所不同的就是判斷出腫瘤位置花費的時間。只需花點電費的AI用了1.725秒,而拿著高薪的人類醫生團隊需要6分鐘。AI使醫療成本顯著下降。

      

從外灘眺望浦東(資料圖)

     

  為什麼研發速度會如此之快?筆者向該公司的國際業務負責人提出這一問題後,得到了一個令人苦笑的答案。「在日本和美國,你們能從醫院裏拿到患者的數據嗎?」

   

  在中國可以收集大量個人資訊。數據量越大價值就越高,這對培育AI很關鍵。包括美國矽谷在內,全世界的AI技術人員都把深圳視為新天地而不斷流入,原因就在於此。

   

  數字和中國的統治制度在這方面實現了良好相容。很遺憾,日本暫時還找不到相對抗的手段。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太田泰彥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