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個人數據危害到自身
2019/04/23
村山惠一:我第一次在日本亞馬遜購物是在2005年。把重要資訊輸入到網上真的沒問題嗎?輸入信用卡的卡號時雖然沒有緊張到手抖,但仍然多少有一絲緊張。
和當時相比,現在我們與數字空間的相處方式變得大膽多了。與個人直接相關的數據每天都在誕生並被使用。
![]() |
借助大規模的普及活動,使用手機支付的人出現增加,操作手機或ATM時會用到指紋。利用面部識別技術辨別顧客的店舖的開設計劃也相繼出現。刷臉社會將要到來。
也就是説,從平時的言行舉止到生物資訊,我們的數據化正在穩步推進。繼續任由這種趨勢發展下去真的好嗎?
我就這一問題拜訪了兩位有識之士。
日本國立情報學研究所的副所長越前功憑藉獨特的隱私保護機制而為人所知。其開發了讓IT系統無法檢測出面部的特殊眼鏡,還開發出防止通過V字型手勢的照片洩露指紋資訊的隱私保護膜。
越前這樣的專家警告稱,現在身份被盜的風險正在升高。這是因為使用人工智慧(AI)或媒體處理技術,就能根據網上的圖片和聲音數據,製作出與本人一模一樣的假冒者説話的影像。
網路安全技術公司賽門鐵克稱,從網際網路出現時開始假冒郵件就已經存在。例如盜用資訊誘導利用者登錄非法網站以及利用社交網站假冒帳戶等,手法越來越巧妙。隨著科技的進步,散佈欺詐或虛假資訊,使社會陷入混亂的「數字﹒電信詐騙」成為任何人都可能面臨的身邊威脅。
![]() |
日本的樂天支付(Rakuten Pay) |
希望大家能認識到,我們為這一問題出現的背景——數據的增加作出了貢獻。能夠隨手拍攝高清照片和視頻的智慧手機趨於普及,社交網站等爭奪用戶份額的手段也出現增多。
如今數據已經膨脹至我們自己無法控制的程度。其結果是,降臨到我們身上的風險不僅只有身份被盜。
慶應義塾大學教授山本龍彥基於日本憲法第13條的觀點提出了問題。該條規定「全體國民都作為個人受到尊重」。
不少企業把通過人工智慧來剖析個人的犯罪側寫手法活用於業務。人才的錄用以及根據信用得分來提供金融服務等,包括細緻的判斷在內,這種手法的應用領域十分廣泛。
山本擔憂,對個人進行分類、區分,可能引起差別對待。
利用人工智慧,可以基於數據模型進行預測和得出概率。即使某個人並非真的如此,仍可能會被貼上「這個人屬於這種類型」的標籤。原本提出個人化口號、應該給予每個人力量的IT,反而可能導致「個人」被輕視。
這樣説來,一位大企業的高管曾説過,「我們的店舖安裝有大量的監控攝影機。通過對數據進行分析,能夠用攝像頭發現可疑人員」。雖然這樣做能夠使業務效率得到提高,但是不禁令人擔心會不會把並無惡意的人拉入黑名單,不知不覺間使其利益受到損害。
另外,如果腦波等感測器越來越先進,心中的秘密也會被得知,可能會侵犯隱私。這與日本憲法的精神相衝突。
![]() |
日本全家便利店的新型店舖設置的面部識別大門(2019年4月2日,橫濱市) |
當然,合理利用人工智慧等技術能夠推動社會進步。例如有助於治療疑難疾病、緩解交通擁堵,作為人類的財産活用個人數據的餘地很大。
此外,隱私意識也日趨多樣化。一味隱瞞資訊未必是正確的做法。例如共用經濟,公開自己的技能評價和判斷,積累職業經驗,開闢人生的人開始出現。不應該摘除這種萌芽。
那麼科技到底應該用於什麼地方?多大程度利用?力爭打造什麼樣的社會?為了最大限度發揮科技好的一面,我們自身必須思考,形成社會性的一致意見。
環顧全球,歐洲通過新的規則顯示出數據利用的方向性,美國學術界的各種嘗試也引人注意。為摸索人工智慧時代的理想形式,史丹佛大學3月成立了跨産業、法律、文學、神經科學和哲學的研究組織。
至於日本,我希望企業能夠真正行動起來。
ESG(環境、社會、公司治理)投資正在成為潮流,將目光轉向解決社會性課題的企業出現增多。積極應對科技帶來的風險應該被作為優先課題。
NEC開發生物識別技術已經有超過40年的歷史,在面部識別的性能方面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在通過智慧手機拍攝高清圖像的圖像感測器領域,索尼具有壓倒性優勢。可以説對於這些深度參與人類數位化的企業,推動個人等參與討論是他們的重要使命。
企業方面也將進行摸索。「在技術上可能的事情有很多,但是不知道在多大程度上被允許」,把人工智慧作為新業務的LINE公司感覺繼續在公司內外進行討論並對利用者進行説明十分重要。
企業不能隱瞞逃避風險問題。正因為有真實評價企業姿態的個人,才能真正迎來創新社會。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評論員 村山惠一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