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無人便利店熱潮退去在意料之中

2019/06/19


  村山宏:不出所料,中國的無人便利店還是陷入了困境。為了打造手機支付的無人零售店,網際網路企業紛紛開設無人店,但現在很多店都被迫關門。無人便利店並不銷售生鮮食品,未能獲得消費者的支援。當初就有中國的便利店經營者説:「IT企業不了解便利店業務基礎,無人店舖做不下去」,結果真的被言中了。

 

已關店的「百鮮GO無人超市」(5月,深圳的電子街、華強北路)

  

  一家開在廣東省深圳鬧市區的無人便利店已經關閉。在被稱為中國最大電子一條街的華強北路,分佈著1萬多家電子産品和零部件的店舖。在象徵中國IT産業的街角,曾有一家「百鮮GO無人超市」。這是一家消費者在店內自己從冷藏櫃中取出飲料和食物通過手機結算的無人店舖。這家店的運營商從2017年7月開始在深圳開了多家店舖,不久之後也在華強北路開了店。

 

  2019年5月,筆者造訪當地時,店舖內的設備已全部被拆除,入口處放著「招租」的廣告牌。華強北路的這家店作為無人便利店的樣板店,曾被多家媒體報道,但1年之後就閉店了。此外,在與深圳相鄰的廣州,被宣傳為廣州首家無人連鎖便利店的「愛士多智慧便利店」也相繼關店,當地媒體報導稱,這個曾有9家之多的連鎖店到3月底只剩下3家。

 

  在中國各地,主打無人特色的便利店和超市等零售店舖相繼遭遇關店。2018年12月,中國第2大電商企業京東集團(JD.com)宣佈叫停「智慧貨架」業務。所謂智慧貨架,是指大小僅相當於車站售貨亭的小型無人店舖。京東曾在半年前的2018年7月提出年底前要在全國的辦公樓等地新增5000個點位,但很快就撤回了方針。

 

  美國亞馬遜2016年啟動無人便利店業務,隨後在中國,最大電商企業阿里巴巴集團從2017年開設了無人便利店,引來眾多網際網路公司追隨。中國的無人零售店舖利用國內已經普及的手機支付服務,收款實現無人化,同時收集消費動向的大數據。此外,由人工知能(AI)通過數據來判斷銷售情況和消費動向,優化店舖的運營和物流。這是各家企業共同的商業模式。

 

  截至2017年底,中國各地有約200家無人便利店開店。網際網路創業資訊服務商「IT橘子」的統計顯示,無人零售店舖業務僅2017年就獲得43億元投資。但是,熱潮未能長期持續。進入2018年後,無人店舖相繼關店和裁員,甚至還出現了倒閉企業。據悉,無人店舖業務的融資也出現銳減,媒體和市場調查公司的統計也不見蹤影。


 

  無人便利店為何會陷入困境呢?據推算,要在北京等中國的大城市維持便利店的經營,每家店每天的營業收入最低要達到5000~6000元。而無人便利店的營業收入無法達到這個水準。在中國,人們希望在便利店買到的商品是盒飯、副食和甜點等快餐以及生鮮食品,但由於無人值守,無人店也無法擺放容易損壞的生鮮食品。當初因好奇而來的消費者不斷遠去。

 

無人便利店內的櫃檯類似於自動販賣機(2月,北京)

  

  不管在日本還是是中國,容易保存的加工食品的毛利潤率都在25%左右,但被稱為快餐和日配食品的生鮮食品則高達40-50%。每日配送的生鮮食品在商品構成中的佔比越高,這家店經營就會越穩定。在中國,涉足無人便利店的很多都是IT企業,對於這種便利店業務的理解或許還有些膚淺。如果僅僅出售容易保存的飲料和點心,説是無人便利店,其實更接近自動販賣機。

 

  好不容易獲得的數據沒有得到利用也是問題。日本的便利店之所以能取得全球範圍內罕見的成功,原因在於其銷售數據不僅用於單純的庫存管理和物流管理,還用於商品開發和工廠生産。便利店總部的作用就是利用數據,掌握暢銷商品的情況,在此基礎上自主策劃商品,讓企業高效生産。同時,還必須構建以準時化(Just In Time)向各店舖配送的物流網路。

 

  涉足無人便利店的IT企業僅僅是將數據和IT技術應用在了無人化和省力化。按理來説應在構建暢銷商品的開發、生産和流通的網路之後,再推進無人化,但中國的無人便利店越過了這些階段。在這些反思之下,阿里巴巴開設了生鮮食品超市「盒馬鮮生」。雖然在利用手機支付等IT技術的方面與無人便利店相同,但盒馬鮮生內有店員,可以為消費者提供服務。

 

  中國的無人便利店熱潮在2年內退去,留下了數不清的失敗和教訓。從廢墟之中找到新商業模式的人或將成為今後零售業的王者。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村山宏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