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在寅對日本的「兩副面孔」
2019/08/26
峯岸博:南韓總統文在寅面對日本一直區別使用「兩副面孔」。在慶祝從日本殖民統治下解放的8月15日「光復節」的演講中,文在寅沒有故意煽動國民心中潛藏的反日情緒,但對日外交的本質並未改變。南韓22日決定廢除日韓《軍事情報保護協定》(GSOMIA)就體現出了這一點。
![]() |
文在寅(中)等人在光復節的儀式上高呼萬歲(yonhap-kyodo) |
文在寅光復節演講中最受關注的説法是,「如果日本願意走上對話與合作的道路,我們非常願意握住(日本的)手」。
「國家元首」和「前社會活動家」
筆者在2018年3月之前常駐首爾,當時曾有機會接觸剛上台不久的文在寅。文在寅一直面帶笑容的紳士舉止給人深刻印象。我覺得他希望挽回對日關係的説法不是假的。當時的文在寅看起來是代表南韓這個國家的「國家元首」面孔。
令人驚訝的是文在寅改變態度之快。一旦涉及與日本的歷史問題,文在寅就回到當過學生社會活動家和人權律師的革新派政治家的本來面目,向日本高舉拳頭。在發表演講的短短兩周之前,在日本政府在內閣會議上決定修改政令將南韓移出出口優待對象時,文在寅憤怒地表示「絕對不會對加害者日本突然翻臉的情況坐視不理」、「我們不會再一次輸給日本」等。
在8月9日的內閣改組中,文在寅起用因日本措施而遭受打擊的半導體領域的權威擔任南韓科學技術資訊通信部部長。同時還任命最主要親信、以對日強硬派而聞名的青瓦臺(總統府)前民情首席秘書出任法務部長。文在寅在演講中表示,「將對抗日本的不當出口管制」,顯示出不會向日本讓步的態度。
![]() |
首爾光化門廣場的集會者高舉反對安倍的標語(15日,kyodo) |
國家元首和前社會活動家這「兩幅面孔」頻繁交替。在去年的光復節時,文在寅沒有提及與日本的歷史問題,而是表示「將與安倍晉三首相攜手面向未來發展韓日關係」。但之後南韓單方面解散基於日韓協議的前慰安婦支援財團和對前二戰勞工判決的態度令日本政府和國民感到失望。
無論是仇視日本還是呼籲友好,無疑都是文在寅本人。彷彿雙重人格般的對日政策的背景或許是,與歷任南韓總統相比,對文在寅來説,日本和日韓關係的分量更輕。令人感覺到,與其説文在寅是「反日」政治家,不如説與鄰國日本打交道的方式缺乏固定的理念,這更為接近實際情況。
日韓是朝鮮的齒輪
在15日的演講中,文在寅將重點放在分裂的韓朝關係上。不管被朝鮮勞動黨委員長金正恩如何冷待,文在寅依然描繪出力爭在截至2022年的任期內實現朝鮮半島無核化和和平體制、最晚在2045年實現南北統一的藍圖。
![]() |
美朝韓三國領導人在板門市會面(6月30日,yonhap-kyodo) |
文在寅曾表示,如果南北關係得到發展,南韓對美國、中國和日本的發言權也將提升,為了朝鮮半島的和平穩定,自己將竭盡所能。文在寅認為,朝鮮半島的和平對於日韓關係的改善和日朝的邦交正常化不可或缺。儘管如此,文在寅的世界觀似乎以朝鮮半島為軸心轉動,日本只不過是其中一個齒輪。安倍政權和文在寅政權似乎無論如何也無法相互理解的核心或許正是與朝鮮的距離感。
在文在寅發表演講後,日本外相河野太郎顯示出期待文在寅為打開前勞工問題的僵局而發揮領導力的想法,南韓政府對此抗議稱「感到極為遺憾」。在日本看來,河野太郎的做法是理所當然的,但是南韓的外交相關人士則表示,「一國外相向另一國的元首提出要求缺乏國際禮儀」。日韓兩國政府的關係陷入惡性循環。
對立的根源問題
文在寅的演講在抑制了對日批評的同時,並未提及前勞工問題,對立的根源問題依然存在。南韓方面認為「在出口管制問題上日本應該做出讓步」。對此,日本政府堅持優先遵守《日韓請求權協定》這一國家間約定的姿態,認為「現在球依然在韓方手中」。
對日本加強對韓出口管制的強烈不滿發展至廢除日韓《軍事情報保護協定》的事態。擔心日美韓安保合作被打亂的美國要求續簽該協定,但南韓卻充耳不聞。在外國首腦匯聚一堂、日本向國內外宣告天皇即位的「即位禮正殿之儀」(10月22日)舉行之前,南韓方面努力打開對日關係僵局的可能性極低。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 編輯委員 峯岸博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