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魷魚遊戲》看到的日韓文化交融

2021/11/02


      鈴木壯太郎:看了美國視頻發佈企業奈飛(Netflix)在全球熱播的南韓電視劇《魷魚遊戲》後,或許會讓日本人感覺到其中一些令人懷念的東西。這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因為參加者為了獲得鉅額獎金而殊死搏鬥的幾項貫穿劇中的遊戲都源自日本的兒童遊戲。

   

      遊戲來源於日本殖民地時期

    

      「木槿花開了」,在扮小鬼的人唱完這句歌詞回頭的一瞬間,如果看到有人在動,這個人就會出局。南韓的這個遊戲類似日本的「不倒翁跌倒了」,規則和曲調都完全相同。只有歌詞不一樣。(編者注:這個遊戲在中國被稱為「123木頭人」)

  

「不倒翁跌倒了」被南韓認為是本國原本就有的遊戲(圖片由奈飛提供)

       

      拍畫片(類似中國拍洋畫)、彈玻璃珠、按照刻在「椪糖」上的圖案將其摳下來的「摳糖餅」等——這部電視劇中出現了一個接一個勾起日本人鄉愁的遊戲。這些遊戲讓上了年紀的日本人産生懷念之情,對於年輕人來説,則是一種懷舊的新體驗。從這一點來説,南韓也一樣。

 

      首爾大學路的椪糖攤位前排起了長隊。一對年輕情侶説「看了《魷魚遊戲》之後,很想嘗試一下,所以特地跑來買」。一位上了年紀的女性笑著説,「小時候經常玩這種遊戲,好懷念」。

南韓的「椪糖」,玩的時候用工具把圖形完整地摳下來

       

      「南韓的兒童遊戲絕大部分都是在殖民地時期從日本傳入的」,南韓燕岐鄉土博物館館長林榮洙這樣説。據他説,「不倒翁跌倒了」也是如此,當時的一位南韓獨立運動人士看到孩子們唱著日語玩這個遊戲時,就向他們提議將其改成用母語(韓語)一樣的曲調來唱的 「木槿花開了」,並由此在南韓傳播開來。

 


      有説法認為,被用作劇名的「魷魚遊戲」來源於日本遊戲「S ken」,該遊戲是在地面上畫出S圖形,相互攻擊對方的陣地。據説在南韓還稱這一遊戲為「魷魚kaisen」等。我出生並長大的日本神奈川縣將該遊戲稱作「S Kaisen」。雖然不知道漢字是「迴旋」還是「開戰」,但南韓也稱之為「Kaisen」似乎並不是偶然的巧合。

 

      南韓政府修改教科書

 

      林榮洙查閱了南韓教科書對這些遊戲的描述,結果發現「133本教科書都沒有提到遊戲來源於日本。而是寫明其為南韓傳統遊戲」。林榮洙已向南韓教育部提出申請,要求對27種遊戲告知大家是來自日本的遊戲。據南韓教育部稱,目前已開始著手修改南韓政府審定的教科書的相關記述,還會向民營出版社進行傳達。

 

      大多南韓人不知道這些遊戲來自日本。林榮洙説「我並不是説因為是日本遊戲,所以不能玩。不過,日本遊戲為何會傳到南韓?我們需要知道歷史。必須讓大家理解如果國家被奪走,文化也會被奪走這個道理」。

 

《魷魚遊戲》劇中的「機器人娃娃」被設置在首爾的公園

    

      融入南韓的日語

 

      我在跟南韓人説話時,有時會不經意地聽到他們蹦出日語。經常聽到的一個詞是「あっさり(讀音:assari,意為:乾脆)」。這個詞在日語中跟「すっぱり(suppari,乾脆)」、「いっそのこと(issonokoto,索性)」的語氣接近,在發音為「assari keulokehe(意為:索性就這樣吧)」等語境下,會把日語詞彙與韓語混用。

 

      南韓電視上有時會播放推薦用詞的啟發性節目。其中一個例子就是南韓代表菜之一「Takutoritan(鍋蓋雞)」。這是一種甜辣炒雞肉的鍋料理,而「taku」在韓語中是雞肉的意思,「tori」在日語中也是雞肉的意思,直譯過來的話就是「雞雞鍋」。由於這樣不太合適,所以近年在南韓普遍改成了「Takupokkumutan(炒雞肉鍋)」這種説法。

 

      不過,也不是所有的詞彙都能改變説法。在中日韓三國合作秘書處編撰的《中日韓共用漢字詞典》中,「科學」、「社會」等日本在19世紀從西洋文化概念中引進的單詞在中國和南韓都被直接使用。據説在政治法律、抽象概念、學術及生活用語中有很多「日本造」單詞。追本溯源更換成南韓的固有用語並不現實。

       

《魷魚遊戲》的劇中人物形象還成了萬聖節的扮演角色(首爾的超市)

         

      互相影響的中日韓文化

    

      反過來説,日本人故意不將古代從中國經過朝鮮半島傳來的文化當作舶來文化,而當作日本的文化,或許也是一樣的道理。我覺得,通過東北亞的漫長歷史,中國、日本和南韓相互影響,雖然經歷了不幸的時代,但該保留的東西被保留了下來,被淘汰的東西也就這樣消失了。

  

      還有一點令人深思的是,製作如此讓(日本還有南韓)人等懷念的內容的竟然美國的視頻平臺,而且還讓其傳遍全世界這一現實。電視劇裏那種殘忍而無情的遊戲方式讓我不敢茍同,但如果能在世界的某個角落能聽到「不倒翁跌倒了」的話,或許這正是現今的文化傳播的結果。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首爾支局長 鈴木壯太郎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