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買日本股票的日本人
2021/12/30
川崎健:日本人已經不願意購買日本股票了。疫情下,越來越多的現役勞動者一代「從儲蓄轉向投資」,但其資金轉投的主要標的是以美國為中心的海外股票。與賺取鉅額利潤的美國高科技企業相比,日本企業的成長故事顯得黯然失色。支撐日本股票的日本銀行和公共養老金的買進今後也會減少,遲早會轉向拋售。如此下去,將不會有人願意購買日本股票。
![]() |
「日本股票已經自身難保」,進入12月以後,東京都的兼職投資者乙丸英廣(40歲)出清了手中約1000萬日元的日本股票。2020年他通過口罩股等獲取了一些收益,但買進的股票2021年一直下跌。「為什麼只有日本股票不漲」的焦躁情緒縈繞在心頭,讓他無法抑制心中的不滿。
新資本主義下「大家會越來越窮」
岸田文雄政府提出的「新資本主義」也讓人心存懷疑。「如果強化金融所得徵稅措施,只會導致富裕階層和企業家逃往海外。很擔心剩下的國民會越來越窮,不想投資這種國家的股票」。在社交網站上,投資人們也是這種想法。
心懷不滿的日本個人資金正在流向以美國股票為代表的海外市場。已經對日本股票絕望的乙丸英廣將約1000萬日元投向了美國標準普爾500指數的交易所交易基金(ETF)。這意味著打包買進了包括蘋果和Alphabet(谷歌)等大型IT平臺運營商在內的500隻美國股票。
個人投資者遠離日本股票的現象也出現在公募投資信託的人氣基金上。2021年1~11月,排在首位的「聯博(Alliance Bernstein)美國增長基金」流入了1.2375萬億日元,海外股票基金總體流入了約7.3萬億日元。而日本股票基金已經從暢銷基金中消失,400多億日元資金流出。
雖然對不斷創下歷史新高的美國股票未來的前景感到警惕,但日本投資者仍會在其下跌時立即買入。日本財務省的統計顯示,在因新變異株「奧密克戎」出現導致美國股票呈下跌趨勢的12月第一週(11月28日~12月4日),日本投資者共計凈買入1.215萬億日元的美國等海外股票和投資信託基金。這是自2005年有統計數據以來的最大凈買入額。
![]() |
2021年11月1日的日經平均指數收盤價 |
野村證券公司商品企劃部長中村希等眾多市場相關人士表示,「投資者正在把資金轉投至讓人感覺全球增長最強勁的美國」。
分析一下代表著企業經營效率的凈資産收益率(ROE)與股價上漲率之間的長期相關關係,根本動機就會一目了然。日本企業過去20年的ROE平均只有7.3%,而美國企業高達13.0%。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對兩國企業ROE差距的縮小不抱期待。
另一方面,投資美國股票的門檻大幅降低。日本Monex Group首席執行官(CEO)松本大指出,「隨著自動翻譯工具的進步和社交網站的普及,個人收集資訊變得輕鬆容易」。據其介紹,2021年1~11月,該公司顧客購買美國股票的金額同比增加了6成。
東京一位工薪階層投資者(34歲)12月決定將大部分資金從日本股票轉移到美國股票。「可以通過美股專用APP下單。像玩遊戲一樣簡單,回家後隨便躺著就能實時買賣」。
日本銀行和GPIF的買入支撐作用有限
回顧過去,經濟高速增長期以後,日本股票的買家換了三次。泡沫經濟時期之前是金融機構和事業公司互相持股的時代。泡沫經濟崩潰,互相持股關係解除之後,接盤者是海外投資者。隨著安倍經濟學行情告一段落,海外投資者紛紛拋售,日本銀行和年金公積金管理運用獨立行政法人(GPIF)這一「政府機構」一直在支撐著日本股票的買入。
但是,買入鉅額ETF成為日本股票實際最大股東的日本銀行3月取消了此前「每年6萬億日元」的買入目標。雖然維持了「12萬億日元的上限」,但實際上,從4月到現在總共才買入了約2800億日元。市場上的主流觀點認為,「日本銀行買入會導致市場扭曲的批評有了反應」。
GPIF也已經把持有日本股票的比例提高到了目標水準,即管理資産的25%。從長期來看,隨著養老金領取者的增加,該投資者將不斷拋售股票。
而且,目前並沒有顯示出海外投資者全面買進日本股票的跡象。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個人拋售情況增加,那麼日本股票就會進一步被世界淘汰。「希望岸田政府更加重視股票市場,加緊營造一個讓日本人願意持有日本股票的環境」,日本岡三證券全球研究中心理事長高田創對此敲響了警鐘。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 編輯委員 川崎健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