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股市「尺規」——日經平均股指70年
2020/12/03
日經平均股價指數在2020年9月7日迎來了自開始計算而起的70週年。開端是日本處於被佔領狀態的1950年。1949年5月16日,交易所股票買賣重啟,東京證券交易所開始計算股價指數,這成為起源。之後,作為在反映時代變化的同時顯示日本股票市場波動的「尺規」,日經平均股價指數一直清晰地銘刻在日本的戰後經濟史上。
1950年代
日經平均股指的起點是1949年5月16日的176.21點。由於當時的股價刺激對策,上漲勢頭加強,到1949年12月15日上漲了11.28%,上漲率為歷年第3大。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後,以鋼鐵股和造船股等軍需相關股為中心迎來買入,日經平均股指的年漲幅在1951年達到62.94%,1952年達到2.18倍。
行情明顯下跌是在1953年3月。當時蘇聯領導人史達林重病一事傳出。同年3月5日,日經平均股指較前一日下跌9.99%,下跌率排在歷年第4位。不過,在繁榮的經濟的支撐下,日經平均股指在50年代漲至約8倍的水準。
1960年代
在時任日本首相池田勇人發佈收入倍增計劃的1960年,日經平均股指首次突破1000點,到1961年7月漲至1829.74點。但之後進入調整局面。山一證券從日本銀行(央行)獲得特別貸款是在1965年,當時日經平均股指低迷,險些跌破1000點。隨後借助伊奘諾景氣(日本1965年~1970年的經濟擴張期)而反彈,到1969年首次超過2000點。
1970年代
從日本經濟來看,貿易順差擴大,企業將資金投向了土地和股票。在時任首相田中角榮提出日本列島改造論的1972年,日經平均股指全年上漲逾9成,迅速突破5000點。
勢頭發生改變是在1973年。日元兌美元匯率改為浮動匯率制,日元出現升值。以中東戰爭為轉捩點,原油價格上升,在第1次石油危機發生後,對資源貧乏的日本的擔憂加劇。
![]() |
1978年日經平均股指突破6000點時東證交易所內的情形 |
不過,在貨幣寬鬆的背景下,1978年日經平均股指突破6000點,按年度計算,在截至1989年的12年時間裏維持上漲。
1980年代
1980年以後由於資本自由化,外國投資者買入日本股票的行動開始變得顯著。日本企業由於美國經濟復甦而享受到出口增加的益處,在股市上的評價提高,到1984年日經平均股指首次突破1萬點大關。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