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的逆襲(上)沙特與美國的裂痕
2022/12/07
沙烏地阿拉伯和俄羅斯等主要産油國於11月啟動大規模減産,此舉正在引發波瀾。面對違背美國想法的減産,美國拜登政權難以掩飾焦慮。此前銷聲匿跡的鉅額石油資金正重新湧入金融市場。「中東的逆襲」將給世界市場和經濟帶來哪些影響?
美國WTI(西德克薩斯中質原油)原油期貨為每桶85美元左右,價格維持堅挺。在中國的新冠感染人數再次增加、經濟隱憂加強的背景下,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和俄羅斯等組建的「歐佩克+」每日減産200萬桶,將對油價構成支撐。
![]() |
針對大幅減産,美國認為是由沙特主導。白宮發言人卡琳·讓-皮埃爾批評稱,「(沙特)與俄羅斯保持一致步調」,充滿了對沙特與俄羅斯勾結、推動原油價格走高的懷疑。
為了加以對抗,美國決定釋放原油儲備,但沙特態度冷淡。沙特能源部長阿布杜勒-阿齊茲10月下旬在首都利雅得的國際投資會議上暗中批評美國稱,「正在把(釋放原油儲備)用作操控市場的機制」。
沙特反駁稱,減産純粹是基於經濟考量,美沙兩國的主張並不一致。沙特的邏輯是美國等的加息導致世界經濟減速,原油需求或將下滑。與此同時,歐佩克的增産能力正在減弱,要確保穩定供應需要展開投資。因此,為了保持原油價格將減少供應。
![]() |
REUTERS |
沙特認為,能源危機自2月俄羅斯進攻烏克蘭以前就已經出現。沙特的國營石油公司沙烏地阿美的總裁兼首席執行官(CEO)納瑟爾(Amin Nasser)在11月9日的日經論壇「世界經營者會議」上表示,「(能源危機)因石油和天然氣投資銳減而開始」,還表示「此前存在替代能源能很快取代化石燃料這種錯誤想法」,對迅速的脫碳化趨勢進行了牽制。
由於歐美企業為推進脫碳化而減少對石油投資,中東和俄羅斯獲得了石油市場的主導權。2016年組建的歐佩克+壓縮産能的威力增加,沙特和俄羅斯加強了團結。歐佩克的産油量佔全球份額約3成,加上俄羅斯等的歐佩克+則達到4成左右。
在能源轉型在全球範圍加速之前,使石油資金這一「倖存者紅利」最大化是理所當然的戰略。這是因為沙特王儲穆罕默德·本·薩勒曼正加快推進改革,以轉向不依賴石油的經濟,事關生死的産業培育無論如何都需要資金。
傳統上親美的沙特不惜與美國産生隔閡,背後是兩國裂痕的不斷積累。
![]() |
此前,對美國來説,沙特的石油事關生死,而對沙特來説,美國提供的安全保障不可或缺。但是,美國借助始於2000年代的頁岩革命,成為最大産油國,依賴中東的必要性減弱。美國來自歐佩克的原油進口量已降至頂峰的逾1成。美國外交的重心轉向應對中國,明顯遠離中東。
在2011年的中東的「阿拉伯之春」中,美國袖手旁觀親美且在埃及長期執政的穆巴拉克政權因反政府遊行而倒臺,引發了沙特等阿拉伯地區的親美君主國的不安。美國在前總統歐巴馬領導下,2015年與沙特敵對的伊朗簽署了放鬆經濟制裁的核協議。
稱得上沙特石油産業心臟的東部石油設施於2019年遭到無人機攻擊,當時美國聲稱是伊朗所為,但並未進行軍事報復,令沙特感到失望。從沙特的角度來看,由於拜登政權尋求重啟與伊朗核協議,即使産生安全保障難以完全依賴美國的想法也不難理解。此外,2018年沙特著名記者被殺事件也投下陰影。拜登考慮到沙特王儲參與的嫌疑,抨擊沙烏地為「被討厭的人」,傷損了沙特的體面,沙特也沒有忘記。
![]() |
美沙兩國持續加深的裂痕産生影響,拜登2022年7月訪問沙特,提出增産原油的請求並未落實。沙特在美國中期選舉之前,轉向了完全相反的大幅減産。
過去,中東和美國的關係將動搖原油行情,影響世界通貨膨脹走勢。在1973年的第4次中東戰爭期間,阿拉伯産油國禁止向以美國為首的親以色列國家出口石油,導致通貨膨脹加劇。
另一方面,在冷戰期間的1980年代,沙特與美國攜手應對蘇聯,通過增産引發原油價格下降。在世界邁向低通貨膨脹和全球化的背景下,能源出口國蘇聯於1991年解體。
贏得冷戰的美國以頁岩革命為東風,看起來不再受到中東原油的影響。但是,由於今年的烏克蘭危機加劇原油價格上漲,美國要求中東增産,再次開始依賴中東。
與過去不同的是,中國如今已成為沙特原油的最大買家,經濟層面的存在感正在加強。沙特正試圖加深對華關係,接受美國主張的空間正在縮小。
美國和中東疏遠的關係有可能招致沙特和伊朗的關係緊張等,成為世界局勢的導火線。對中東原油供應的擔憂或將推高原油價格,成為進一步的通貨膨脹壓力。原油價格走高將弱化西方國家的對俄制裁的效果,影響有可能波及廣泛領域。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開羅 久門武史、杜拜 福富隼太郎、編輯委員岐部秀光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