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總是在突然之間開始

2023/03/29


       永井洋一:金融危機總是在突然之間開始。因為即便中央銀行轉為加息,政策利率也需要一定時間才能追上通貨膨脹率,在此期間,貨幣寬鬆政策處於實質性的持續狀態。但美國的實質性貨幣寬鬆離結束越來越近。

 

      美國矽谷銀行(SVB)等銀行危機出乎意料地暴露出了「短期籌資·長期管理」的宿命性風險。世界經濟的「潘朵拉盒子」被打開,風險的真相開始蔓延。

 

 

      為了擴充自有資本,瑞士信貸銀行發行了大量很難與股票和債券相區分、機制複雜的AT1債券,同時從事風險業務,最終導致經營破産。這是作繭自縛的象徵,越是加強金融監管,就越容易引發金融危機。

 

      對銀行加強審查和自有資本管制,利用量化寬鬆放出國債,通過不斷降低長期利率,剝奪其收益機會。另一方面,銀行還要承受來自股東的認為「利潤不夠」的壓力。無路可逃的銀行經營者只能傾心於風險資産,對經濟泡沫和崩潰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這是宏觀監管(確保金融體系的總體健全性)和金融政策的脫節所導致的風險的真相。

 

      美國的銀行將2020年以後增加的大量存款投入到了美國國債和住房抵押貸款支援證券(MBS)中,但急劇加息導致帳面損失擴大。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的數據顯示,美國的銀行持有的證券帳面損失在2022年10~12月膨脹到了6200億美元。而一年前帳面損失只有80億美元。雖然信用風險很小,但存在價格波動風險。這是被遺忘的風險的真相。

 

 

      矽谷銀行發生擠兌以後,投資者開始根據這樣的帳面損失來計算銀行的資本充足率,重新檢查銀行財務的健全性。

 

      矽谷銀行破産的原因是ALM(資産負債管理)失敗。但是,對銀行經營來説,ALM是「基礎課」。銀行會輕視如此重要的管理方法嗎?

 

      「就像投資詐騙一樣」,美國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Paul Krugman)在推文中如此寫道。從行為經濟學的角度來説,支撐「龐氏騙局」的是不願面對風險的「維持現狀傾向」。雖然矽谷銀行的高層認為ALM遲早會破産,但卻好像選擇了對這種風險視而不見。這是泡沫經濟長期化導致的輕慢。如果真是如此,那麼矽谷銀行的破産只是冰山一角。

 


   

      僅靠美國利率下降無法完全解釋的美元貶值、黃金升值、比特幣升值現象不斷發生。如果一系列金融動盪是把信用創造職能交給民營銀行的金融體系結構缺陷造成的話,那就意味著以美元為軸心的管理通貨制度自食其果。

 

美國矽谷銀行破産後,金融不安情緒擴大(Reuters)

 

      「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FRB)在消除通貨膨脹和維持金融體系穩定之間左右為難。銀行危機暴露出了承諾過多的死板金融政策的危險」,曾經在日本銀行(央行)工作過的經濟學家岩村充這樣分析。如果尋找危機根源的話,就會對過度膨脹的央行資産負債表存在疑慮。

 

      義大利出生的歷史社會學家喬萬尼·阿里吉(Giovanni Arrighi)在其巨著《漫長的20世紀》中,分析了以美國為中心的世界經濟從誕生到終結的週期。從美國開始蔓延的銀行經營危機似乎暗示著阿里吉提出的經濟週期進入落幕階段。

  

    本文作者為日經QUICK新聞編輯委員 永井洋一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