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華爾街大佬接連訪日看日本三股東風
2023/04/14
梶原誠:美國華爾街的大佬們近來紛紛訪問日本。難道日本如此讓人嗅到金錢氣味嗎?
3月31日,日本各家報刊的早報刊登的「岸田首相的動靜」(日本報紙報道日本首相每天行程安排的欄目)在市場上成為話題。美國大型資産管理公司黑石集團的首席執行官(CEO)史蒂芬·舒瓦茲曼(Stephen Schwarzman)拜訪了岸田首相。該公司以企業和房地産為中心,擁有近1萬億美元的投資資産,2年前在日本因一舉收購8家酒店而受到關注。該公司CEO因認為還有更多的投資機會而訪問日本。
![]() |
同一天,黑石集團最主要的競爭對手也在日本。那就是創立私募股權基金科爾伯格·克拉維斯·羅伯茨(KKR)的亨利·克拉維斯(Henry Kravis)。他是40多年前推動併購基金實現商業化的傳奇人物。他在日本與投資對象企業進行了交流,還訪問了圍繞最近收購的LOGISTEED (原日立物流)展開過磋商的日立製作所。
傳出讓股票市場為之振奮的新聞也是在差不多時間。據稱,對沖基金巨頭、肯·格里芬(Ken Griffin)率領的美國城堡投資(Citadel)將15年來首次在日本開設基地。
此前,外國投資者看待日本的眼光一度十分苛刻。2012年11月「安倍經濟學」行情啟動,次年4月日本銀行(央行)開始實施「超貨幣寬鬆政策」,2012年以來的日本股票凈買入額在2015年超過20萬億日元。但在熱潮告一段落之後日股持續遭到拋售,幾乎喪失了凈買入額。
舒瓦茲曼、克拉維斯和格里芬這三個人是華爾街每個人都想從他們嘴裏傾聽看法的投資者。他們投向日本的目光,也可以説釋放出影響力下降的國家將捲土重來的信號。
對於日本來説,宏觀環境出現三股東風。第一是地緣政治。俄羅斯進攻烏克蘭、中美對立、圍繞台灣和朝鮮的緊張局勢已使資金的興趣從新興國家轉向已開發國家。
美國諮詢公司科爾尼(ATKearney)每年都向全球的大企業高管詢問對外直接投資的意向地點。在處於全球化和新興市場國家熱潮的全盛期的2012年,中國和印度很受歡迎。
隨著世界從和平邁向分裂,關注焦點變為了國家風險(Country risk)較低的國家。此前排在第21位的日本今年也大幅躍升至第3位。台積電 (TSMC)在熊本建廠就是代表性案例。
第二是金融。在持續加息的美歐,受資金週轉困擾的企業將低價出售業務。一直以來通過強勢競標推高收購價格的美國基金也受資金成本增加的影響,盈利惡化,正在減少收購。
另一方面,4月9日就任的日本銀行總裁植田和男或將維持貨幣寬鬆政策。日本企業將易於籌集資金,能夠通過低價收購海外企業實現增長。
第三則是政策。岸田政權尋求將2000萬億日元的個人金融資産引向投資,這一政策將推動研發和設備投資這一支撐企業增長戰略的風險資金流向股票市場。
不過,作為增長肩負者的日本企業心裏並沒底。「應拿出勇氣」,美國投資銀行林肯國際股份(Lincoln International AG)的主席吉姆·勞森(Jim Lawson)在上月訪問日本企業時,表現得如同一名啦啦隊隊長。雖然金融環境有利,但像逆境中的美國基金一樣、對於收購感到畏首畏尾、仍未找到增長頭緒的日本的經營者顯得突出。
應該沒有觀望的餘地。股票市場有個概念叫「價值破壞」。指的是體現未來企業價值的股票總市值低於作為目前企業價值的凈資産額的狀態。「如果現在的經營持續下去,企業價值將受到損害」,這顯示出懷疑增長性低的投資者的警告。東京證券交易所3月要求上市企業採取改善措施的PBR(股價凈值比)跌破1倍就是這樣發生的。
值得關注的是,按國家和地區觀察「破壞額」巨大的全球500家企業的結果。排在首位的是中國香港的上市企業。包括被懷疑面臨2400億美元價值破壞的中國工商銀行在內,共有129家。多為重視黨和政府的評價的企業,對市場的警告並不在意。
但是,以95家排名第二的日本是怎麼回事呢?第8位是破壞額約為700億美元的日本郵政,第11位是500多億美元的三菱UFJ金融集團,而第17位是約450億美元的本田。進入前500的企業自2015年的58家開始幾乎直線增加。這被認為是日本企業的「中國化」也無可厚非。
對於無法充分利用東風的企業,日本人也感到無法接受。從投資股票的日本國內投資信託的資金流入來看,在2021年以後,投向外國股票的資金大幅超過投向日本股票。QUICK資産管理研究所的數據顯示,過去1年裏通過追加型投資信託募集資金的前20大基金均投向外國股票。受到期待的「從儲蓄到投資」以資金逃離日本而告終的諷刺前景也愈演愈烈。
舒瓦茲曼將日本的課題比作牛頓的「慣性定律」。即「物體在沒有受到力的作用時,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舒瓦茲曼看到的是日本仍未對慢慢走向惡化的經濟採取措施的狀況。日本的國內生産總值(GDP)佔全球的比例從1995年的18%降至去年的4%。在全球總市值最高的500家企業中,日本企業的數量從1989年的204家下降到只有30家。
日本企業乃至整個國家要擺脫負面慣性,離不開牛頓所説的「力」。是通過經營者強大的領導能力來改變企業自身,還是被積極股東灌下猛藥?哪種情況更加理想不言而喻。華爾街的卡里斯瑪(Charisma、超凡領袖)們的訪問正是在試探日本能否克服被忽視30年的弱點。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評論員 梶原誠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