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動盪會「按兩遍鈴」,日本有風險
2023/05/12
永井洋一:《郵差總按兩遍鈴》是1930年代的冷硬派(Hard-Boiled)小説的不朽之作。並非由於其作者和2008年陷入經營危機的美國證券巨頭貝爾斯登當時的經營者的名字一模一樣才這麼説,但金融動盪也會按兩遍鈴。第二遍鈴意味著決定性的消息。
第一次按響門鈴是2007年8月的「巴黎銀行危機(Paribas Shock)」。7個月後,貝爾斯登決定賣身給美國銀行巨頭摩根大通,又過了半年,雷曼危機爆發。
危機的腳步現在也如出一轍。第一次按響門鈴是2022年9月英國國債暴跌的「特拉斯衝擊(Truss Shock)」。大約半年後,美國的地方銀行相繼破産。在瑞士,金融巨頭瑞士信貸集團(Credit Suisse Group)被同行瑞銀集團(UBS)收購。顯示金融動盪程度的「美國金融壓力指數」描繪的軌跡與2008年相似。
與當時不同的是,現在不存在隱匿風險的證券化商品造成的混亂。但不分古今中外,以短期融資支撐長期固定利率投資的金融機構的資産和負債結構受到加息的直接衝擊,信用緊縮導致經濟惡化、不良債權膨脹這一模式屬於金融動盪時的常態。
今後的焦點主要有2個。第1是美國國債。如果美國聯邦政府的債務上限問題陷入僵局、延後償還本息,有可能陷入嚴重混亂。
掌握關鍵的是個人。在去年1年裏,個人凈取出了8130億美元定期存款(包括儲蓄存款),凈買入1.1萬億美元美國國債。兩項數據均遙遙領先,創出歷史新高。
從過去的行動來看,美國的個人並不擅長事先預測利空因素。目前,從存款轉机走資金的趨勢仍在持續。如果美國的債務違約風險上升,以此為契機將轉為恐慌性拋售國債,美國長期利率飆升的可能性不容小覷。
相反,如果從存款轉向國債的趨勢不改變,有可能會引發政府從民間搶走資金的「擠出效應」,從而加劇信用緊縮。
第2個焦點是金融監管不到位的對沖基金和投資信託等非銀行金融機構。「房地産基金的資産和負債明顯錯配,而且在壓力期很難準確評估並出售流動性較低的資産,這將增加投資者擠兌的可能性」。歐洲中央銀行(ECB) 4月敲響了警鐘。金融穩定理事會(FSB)的數據顯示,全球非銀行金融機構(NBFI)持有的金融資産高達240萬億美元,遠高於民營銀行的180萬億美元。
「儘管美歐金融的不確定性增加,但我國依然健康且強健」。日本央行在4月的金融系統報告中充滿自信。但貪婪的手將伸向這樣自信的日本。
矽谷銀行(REUTERS)
據悉,海外投資者拋售的外國銀行AT1債券(資本性證券)被打包後大量流入日本國內。零利率長期化導致風險意識已經麻痹的日本是金融動盪之際的最後樂園。海外銀行家十分關注日本。
日本Total Asset Design的寺本名保美斷言,「最大的風險是所有人都變得意識不到利率會上升」。由於日本銀行(央行)超寬鬆貨幣政策的弊端,日本市場與其他國家相比要脆弱得多,不能掉以輕心。
東京海上資産管理公司的平山賢一關注黃金與股價的關係。其表示,「如果以10年為單位來觀察股票,即使沒有暴跌,也會因為通貨膨脹導致的貨幣貶值而縮水」。用摩根大通的股價除以黃金價格的「黃金計價股價」跌到2007年夏季前後的水準。這似乎是金融機構對未來敲響的警鐘。
本文作者為日經QUICK新聞編輯委員 永井洋一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