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亞迪在不知不覺中來到日本

2023/06/20


      中山淳史:據説考慮進入日本的中國汽車廠商在增加。不僅是商用車,面向日本普通消費者的市場也進入視野,讓人感受到時代的變化。

 

      在筆者最初採訪汽車産業的上世紀90年代,中國有「三大三小兩微」的國策。這是按照車輛大小合計培育8家國有企業的政策,分別將日本和歐美的大型企業作為合資對象。但是,最終具備足以進入主要國家市場實力的企業沒有出現。

 

      現在,考慮進入日本的中國廠商主要是8家企業之外的新興勢力,都是隨著純電動汽車(EV)時代的到來而迅速崛起的企業。

  

  

      今年1月,比亞迪(BYD)率先在日本開設專賣店。比亞迪原本是一家電池製造商,1995年誕生於廣東省深圳。2003年通過企業併購等方式涉足汽車業務,隨後一直積極進行投資。2010年收購日本模具企業荻原(OGIHARA)的工廠也受到關注。

 

      據比亞迪的的日本法人統計,截至5月中旬收到了365輛的訂單。比亞迪目前在日本僅有1款車在銷售,關東和關西地區只有5家專賣店,今年內還將增加2款車型,到2025年專賣店數量要增加至100家。

 

      不像美國特斯拉和南韓廠商那樣採取以網際網路為中心的銷售方式。比亞迪表示希望用戶在專賣店裏看、觸摸和乘坐,了解中國製造的優良品質。

 

      從這種看起來低調簡單的舉措中,很難以想像比亞迪和汽車産業在中國爆炸性的增長勢頭。

   

比亞迪在日本的TOKYO AUTO SALON上展示的EV「海豚」日本版試製車

  

      比亞迪2022年的銷量達到186萬輛,增至2020年的4倍以上。其中純電動汽車(EV)為92萬輛,其餘為插電式混合動力車。2023年制定了總計銷售360萬輛的計劃。

   

       中國的EV市場也呈現類似的發展速度。直到最近年銷量徘徊在100萬輛左右,但由於政府對內燃機汽車的限制和EV振興政策,2021年達到290萬輛,2022年達到540萬輛,佔新車銷量的20%。有觀點認為2023年將增至800萬輛,接近整體的3成。

 


    

     説起EV大國,普及率達到8成的北歐國家挪威非常有名,但作為世界最大的汽車市場,中國也有可能進入了與以往不同的局面。

 

      被讀了40多年的美國經營學者埃弗雷特·羅傑斯的著作《創新的擴散》一書指出,新技術迅速擴散的標準是市佔率超過「16%」。

 

      也就是説,被稱為「追新者」(Innovator)為2.5%,雖然數量不如御宅族(Otaku),但13.5%的早期採用者(Early Adopter)會積極購買自己調查後感覺好的東西,如果被這個群體接納,很容易加速普及。

 

      雖然這是美國的分析結果,但如果中國的EV達到20%,就有可能已超過該書所説的「臨界點」。通過發展勢頭從中國內部開始向外擴張這一點也可以推測。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顯示,2023年1~3月汽車出口量為107萬輛,超過了長期位居世界第一的日本。2022年超過了以330萬輛排在第2位的德國,熟悉中國汽車市場的瑞穗銀行主任研究員湯進指出,今年終於「成為世界第一的可能性很大」。

  

      從中感受到兩點。其一是隨著新款車的普及和拓展海外市場,用數十年時間慢慢實現汽油時代的時間軸已經消失,「時間性能(time performance)」的浪潮開始湧來。第二是中國企業為積極營造「超過臨界點的狀況」而果斷進攻這一點。

   

      以比亞迪為例,銷量在2年內增至4倍以上,達到186萬輛,是因為推進了新建7座以上工廠的設備投資(一般來説每座汽車工廠的規模為20萬輛)。

  

      可以説車載電池領域也如出一轍。已成為世界最大製造商的中國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CATL)備受關注,從總投資額來看,截至2021年的3年似乎達到近2萬億日元,壓倒了日本製造商。

   

      這種勢頭讓我想起美國的亞馬遜網站。自1994年創業以來,將賺到的現金大部分重新投資於業務,在網上書店、訂閱服務和雲計算等領域掌握了主導權。具有儘快到達臨界點、甩開競爭對手追隨的意圖。

   

  

      在數位化加速的背景下,最近商品和服務的普及速度整體上呈現加快的趨勢。推特(Twitter)獲得1億用戶用了65個月,而生成式AI(人工智慧)「ChatGPT」則只用了2個月。這一趨勢令人預感到,只要擁有劃時代的技術革新和動物精神,新市場的創造和攻守逆轉將變得更加容易。

  

      話題回到EV,日本被認為在主要市場中普及速度最慢。身邊看不到純電動汽車或許是件麻煩事。裝有引擎的汽車至今仍是主流,很容易讓人産生錯覺,認為在這個領域掌握市佔率的日本企業在世界上仍是壓倒性的存在。在中國和歐美培養起來的變革的活力與日本大不相同。目前能準確把握這一點的敏感度非常重要。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評論員 中山淳史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