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車「失策」的真相

2023/06/27


      西條都夫:今年春季,3年半以來首次訪問中國的日産汽車社長內田誠説:「對中國本土品牌超出預期的進化感覺到了危機感」。首先,「行駛·轉彎·停車」等基本性能大幅提高。「方向盤十分靈敏,轉彎的時候也沒有飄的感覺。‘提起中國車也就那樣’的傳統觀念已經行不通了」。

  

      其次是純電動汽車(EV)的普及。在大城市,從小型車到SUV,所有類型的EV都能在道路上看到,充電基礎設施也隨處可見。「購物中心舉辦了10多個EV品牌展出新車的小規模汽車展銷會,消費者和EV的接觸點很多」。

 

      熟悉中國市場的專家指出:「年輕一代有很多人毫不猶豫地選擇EV。如今駕乘引擎車就像在智慧手機時代使用翻蓋手機一樣,顯得非常落伍過時」。

 

 

      對中國的變化感到驚恐的不僅僅是內田誠。曾於4月參觀上海車展的豐田副社長中嶋裕樹驚訝地説:「EV已經在中國很普遍。而且,車的‘智慧化’部分的競爭非常活躍」。本田社長三部敏宏也表示:「純電動化浪潮的到來比預想的要早」,承認了之前的誤判。

  

      日本車曾取代美國汽車行業三巨頭登上「汽車行業霸主」的寶座,王朝更疊的大戲是否會再次拉開帷幕?下面我們來探究一下日本車苦戰的原因和挽回局面的關鍵。

 

      日産於2010年推出了EV「Leaf(中國名:聆風)」。時任社長卡洛斯·戈恩充滿自信地表示:「這是全球首款量産EV」,並表示「今後將擴大車型,讓SUV等多種EV問世」。

 

      但是,這個承諾最終成了空頭支票。繼「Leaf」之後的第二款純電動乘用車是2022年上市的「ARIYA(艾睿雅)」。順利的話當時或許可以引領世界的日産的EV戰略遇到的絆腳石是什麼呢?

 

      答案很簡單。長期擔任日産首席運營官的志賀俊之稱:「鋰離子電池的成本無法完全降下來,EV賣的越多虧損就越大的狀態一直持續」。最後,日産不得不修正EV路線,將環保車戰略的重心放在名為「e-POWER」的自主混合動力技術上。

  

      但電池成本高是全世界共同的課題。在日産等日本汽車企業猶豫不決的情況下,美國特斯拉和比亞迪等中國廠商為什麼能夠在EV市場取得成功並獲得盈利呢?

 

      中國政府及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當局側重EV的各種制度確實起了推動作用,但不僅限於此。冒險挑戰的姿態和由此帶來的創新優勢才值得關注。

 

▼磷酸鐵電池

 

      EV配備的電池以使用鎳等稀有金屬的三元鋰離子電池為主,比亞迪採用的是結構與此不同的磷酸鐵鋰離子電池。磷酸鐵的特點是(1)成本低、(2)熱穩定性高、不容易起火和發熱,但缺點是能量密度低,難以延長汽車續航距離。

 


    

      比亞迪通過提高電池的填充效率克服了這一缺點。2020年,扁平細長的「刀片電池」實現了實用化。這提高了比亞迪汽車的行駛性能,使其超越特斯拉,成為世界最大的EV廠商。過去一直以三元鋰電池為主的豐田和日産也開始採用磷酸鐵鋰電池。

 

▼一體化壓鑄

 

      在過去日本企業一枝獨秀的生産技術領域,特斯拉掀起的創新是一體化壓鑄。汽車車身是將多達幾十個的各種材料通過焊接等接合而成,特斯拉2020年上市的「Model Y」引進了使用巨大壓鑄機,將車身主要部分一體成型的方式。

 

      因此,大幅減少了部件個數和工序數量。另外,焊接好壞造成的品質不均減少,即使在日本車的看家本領——品質方面也取得了進步。豐田2026年上市的新一代EV考慮引進一體化壓鑄,但不可否認與領先的特斯拉存在差距。

 

▼EV×技術

 

      在軟體在汽車價值創造中佔比越來越高的背景下,上海汽車與阿里巴巴集團、法國雷諾與美國高通等跨行業合作活躍。但在日本只有本田與索尼合作這種明顯的舉動。「過強的自我主義」有時會阻礙創新。

  

      美國三大汽車巨頭衰敗的原因是不(不能)正視競爭對手實力的傲慢與偏見。對日本汽車受歡迎給予過低評價:「這是人為的日元貶值造成的」、「官民一體發起了不正當競爭」,沒有及時向日本廠商強大的源泉——精益生産方式及引擎技術創新進行學習。

 

      日本車不能再重蹈覆轍。要向崛起的競爭對手虛心學習技術創新和經營創新,將其與自己的優勢(世界規模的客戶基礎、銷售網、汽車行駛部分及懸掛的技術)相結合,21世紀仍保持競爭優勢。這不是不可能的,但也不是可以快速實現的目標。今後5年將決定勝負。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高級論説委員 西條都夫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