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米暴漲,糧食危機陰霾再起

2023/09/14


      下田敏:白米的國際價格迅速上漲,對全球性糧食供應不安的擔憂再次擴大。原因是小麥的替代需求增加,但最大的白米出口國印度禁止出口白米。以亞洲為主,幾十億人以白米為主食。各國紛紛在確保國內糧食穩定,導致國際市場上白米價格暴漲,産生了「合成謬誤」。

   

正在種水稻的印度女性(印度東部,Reuters)

   

      9月8日,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公佈了2023年8月的白米國際價格指數為142.4(2014年~2016年為100),比上月的129.7猛漲9.8%。上年同月大幅上漲31.2%,創下自2008年以來時隔14年的新高。糧農組織分析稱:「這反映了印度禁止出口造成的貿易混亂,由於擔憂禁止出口時間不確定且限制還擴大到其他品種,因此供應鏈上出現了持有庫存的動向」。

   

  

      俄烏衝突以後,白米的國際價格也一度保持穩定。由於擔憂烏克蘭産小麥及玉米的出口減少,穀物價格指數比衝突前一度上漲23%,但在糾紛地區以外生産的白米穩定在110左右。但今年形勢變了。原因是小麥價格暴漲,菲律賓等地紛紛出現了用白米代替意大利麵及麵包類的消費動向。

 


      如果國際價格上漲,生産國會遇到出口障礙。而印度7月20日宣佈禁止出口除高端巴斯馬蒂白米以外的白米。印度消費者事務、食品和公共分配部公佈的4~6月非巴斯馬蒂白米的出口量同比猛增35%,並且解釋説:「禁止出口是為了緩和印度國內白米價格上漲,確保充足的供應量」。

    

印度禁止出口除高端米以外的白米(新孟買的批發市場,Reuters)

    

      印度傾向本國優先的背景是對氣候異常的擔憂。印度6~9月是大規模季風帶來的雨季,會帶來農業生産所需雨水的約7成。今年從7月到8月初發生了暴雨和洪災,農作物受災嚴重,到9月受南美秘魯沿岸的 「厄爾尼諾現象」影響,預計降雨不足。

 

      印度禁止出口白米恐長期持續

 

      日本三井物産戰略研究所的首席研究員野崎由紀子指出:「可以理解為印度並未確定白米歉收,就率先決定禁止出口。在農作物整體價格上漲的背景下,2024年春季將迎來印度大選,白米的出口限制可能或長期持續」。

 

      印度是在國際市場上供應約40%白米的出口大國。2022年的出口量為2212萬噸,比第二名泰國(768萬噸)和第3名越南(705萬噸)加起來還多。出口對象多達140個國家。美國農業部(USDA)預測,隨著印度禁止出口非巴斯馬蒂白米的白米,2023年全世界的白米出口量將同比減少4.2%至5380萬噸。

   

   

      越南政府9月7日表示,將與菲律賓就白米國際交易簽訂政府間協定。這是在越南總理范明欽和菲律賓總統馬可仕在東盟(ASEAN)首腦會議期間會晤後宣佈的消息。在白米國際市場上,美國農業部指出,「面臨出口量減少的進口商緊急買進」的現象擴大,菲律賓等進口國家正在拼命尋找確保穩定採購的道路。

 

      白米生産國的窘境

 

      出口國越南也有煩惱。據越南國營媒體報道,工貿部長阮鴻延認為,國際價格上漲是「擴大白米生産和出口的好機會」,但同時表示「無法容忍國內價格高漲和供應短缺」。因為白米是主食,本國內的穩定供應被放在第一位。

 

      8月25日,為了抑制國內白米價格的上漲,緬甸宣佈停止出口白米45天。在沒有採取出口限制措施的泰國,國內的流通量緊張,與幾週前相比,價格大幅上漲了近兩成。預計東南亞同樣會因為厄爾尼諾現象而導致降雨不足,如果實際收穫量減少,混亂可能會進一步擴大。

  

      白米的國際交易具有被稱為「Thin Market(薄市場)」的特殊性。從出口量在全球生産量中的佔比來看,小麥為27%,而白米僅為11%。白米的自給自足已成為常態,即便是印度,出口的白米也僅佔生産量的17%。日本的自給率幾乎為100%,除了進口配額(Minimum Access)等之外,可以説已與國際市場分離。

 

      由於戰爭影響,烏克蘭生産的小麥等出口減少,導致全球範圍內出現糧食供應不穩定的現象,但由於小麥是全球交易,歐盟(EU)等的供應填補了這一缺口。白米則難以由其他國家替代,如果厄爾尼諾現象對今後的白米收穫量産生不良影響,糧食供應不穩定現象可能會進入第2階段。

 

      中國的糧倉地帶受災嚴重

 

      中國的行動將成為動盪因素。作為生産白米和玉米的「糧倉地帶」,中國東北地區7月下旬至8月上旬遭受了嚴重的暴雨和洪水災害。中國的白米産量和消費量均居全球首位。2022年的凈進口量(進出口相抵)約為400萬噸,如果中國擴大進口,因為規模巨大,可能會導致白米的國際價格進一步上漲。

 

      因白米價格高漲而受到最大打擊的可能是撒哈拉以南非洲(Sub-Saharan Africa)地區。以尼日利亞和象牙海岸等西非國家為中心,2022年的白米進口量為1710萬噸,相當於白米國際交易的31%。該地區原本生産就偏重於可可豆和水果等,作為主食的小麥和白米一直依賴進口,加上貨幣對美元貶值,糧食價格大幅上漲。

 

      糧食生産至今仍是「看天吃飯」。尤其是低緯度的白米生産地區,氣候變化的影響更大。以俄烏衝突為開端、被認為高峰已經過去的全球糧食不安現象,正逐漸呈現出結構問題的樣貌。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下田敏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