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觀察?國有企業的困惑
2013/11/25
|
在壟斷市場獲得巨大利益
在北京街道上常見的外資品牌新車一般均符合與日歐不相上下的廢氣排放規定,但中國汽油的硫含量達到日本的15倍。表面看起來透明的汽車廢氣卻含有大量的PM2.5。這是因為壟斷中國市場的國有大型石油企業不願拿出高達500億元的環保投資。
![]() |
今年8月,提出懲治貪污腐敗的習近平領導層開始對石油幫係開刀。對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CNPC)的高管進行了懲治。該公司前董事長、部級的國有資産監督管理委員會主任蔣潔敏也因「涉嫌重大違紀」而開始接受調查。
國有企業改革是中國歷屆領導層面臨的主要課題。以胡錦濤等前任領導層於2003年開始著手整合多達近200家的大型國有企業。在過去10年裏,企業數量減少至100多家,但利潤總額卻猛增至4倍以上,達到1.3萬億元。整合帶來的大型化反而在某種程度上提高了國有企業的實力。
美國洛杉磯的「好萊塢中國大劇院」以好萊塢明星的手印而聞名於世。今年1月,這個旅遊勝地的招牌變成了「好萊塢TCL中國大劇院」。這是因為中國大型家電企業TCL集團購買了冠名權。
世界最大個人電腦企業聯想集團、世界最大空調製造商珠海格力電器……,在中國的國有企業中,也不斷有企業將自身改組為股份制企業、把政府出資比例降至50%以下,並使經營更加透明,進而積極進入世界市場。
在基礎産業執牛耳
這些製造業企業都是由地方政府下屬的鄉鎮工廠等發展而來的。而被定位為基礎産業的石油、通信、電力和銀行等行業,依然是堅持傳統體制的大型國有企業佔據壟斷地位。
![]() |
在中國,民營企業持續增長存在極限——民營建築機械製造商、三一重工董事長梁穩根最近對一位企業經營者如此表示。
在決定中國今後10年經濟政策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仍然看不到將經濟發展模式由國有企業主導轉變為民營主導的決心……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