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經濟界,政府對國有企業的補貼再次引發爭論。原因是2012年在民營企業陷入苦戰的背景下,上市國企所獲補貼卻連續3年出現增長,鉅額盈利的石油巨頭等國企受到了額外的關照。分析這種現象,便會發現中國經濟存在的問題。
 |
中石油總部 |
2012年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等上市的1600多家企業合計從中央和地方政府獲得了560多億元補貼。2010年獲得的補貼為400億元左右,2011年約為470億元,連續3年出現增長。扶持的方法有很多,例如減免稅金、提供資金等,而引發爭議的是獲補貼較多的企業,全都是大型國企。
獲補貼最多的前10家上市國企合計共獲補貼225億元左右。這相當於在深圳證券交易所「創業板」上市的355家企業的純利潤總和,這似乎就是對民營企業辛苦經營賺錢的諷刺。政府系智囊團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的副秘書長陳永傑指出銀行以外的上市企業的總利潤達9000多億元,從這一點來看,並不能説補貼過多,但也同時指出用政府補貼來填補經營損失這點值得討論。
2012年獲補貼最多的是石油巨頭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為94億元。比2011年增加了27億元。中石油2012財年實現了1153億2600萬元的純利潤,超過了英國石油公司,政府為什麼要扶持呢?
雖然中石油並未公佈補貼的具體情況,不過外界認為獲得補貼是因為石油精煉部門出現虧損。的確該部門2012財年虧損了336億元,中石油方面表示政府限制價格是虧損的主要原因。不過,石油勘察、開採等上游部門和加油站等下游部門壟斷著中國市場,賺得盤滿缽滿。
但中石油似乎不打算把上下游部門賺的錢用於提高精煉設備的現代化程度、從而提高企業的經營效率。獲補貼第2多是的中國石油化工集團,為28億元。石油巨頭均獲高額補貼説明石油企業高管進入政權中心的「石油派」現象仍在延續。
獲補貼金額僅次於石油企業的是航空公司。以獲得17億2000萬元補貼的中國東方航空為首,獲補貼最多的前10家企業中,有3家為航空公司。這是因為中國的地方政府熱衷於招商引資、提高地區生産總值(GDP)。例如,《第一財經日報》報導稱,重慶市政府05年決定為開通重慶國際航線的航空公司提供3年補貼,每年的補貼金額為2000萬元。
汽車和鋼鐵廠商等也從優先確保就業和維持周邊産業發展的地方政府獲得了高額補貼。由此可見,優勝劣汰的機制並沒有起作用,國企受優待成為中國經濟陷入慢性供給過剩的原因之一。
陳永傑副秘書長將當前的政府補貼分為「依據法律」、「依據政策」和「行政裁量」三種。同時指出,地方政府等自主決定的補貼因為不透明所以很可能成為滋生腐敗的溫床。應該依據法律和政策儘量將補貼透明化。
政府通過提供補貼來促進新能源普及等經濟結構的改革是全球共通的事情。但如果補貼阻礙了經濟升級轉型的腳步,是不是就有必要調整制度了呢。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 中國總局 山田 周平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