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摩擦和貿易戰爭的功與過

2020/01/16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柯隆:從感性的角度説,很多人都會認為國際貿易應該達到基本平衡,從經濟學角度説,這種看法沒有錯。一個國家長期處於無限度的貿易赤字,其結果無法應付對外支付貿易款,其貨幣一定會大幅度貶值。反過來説貿易赤字也不可能無限制擴大,匯率本身就是控制貿易不平衡的重要工具和手段。但美國是一個特例,雖然美國每年都出現鉅額貿易赤字,但用來定價的貨幣和支付貿易款的貨幣都是美元。美國人可以通過出口美元填補其自身的貿易赤字,所以,僅僅觀察貿易收支其實是不夠的,應該綜合性地觀察國際收支是否平衡。

    

上海的港口(資料圖,REUTERS)

           

  另外從世俗的眼光看,似乎貿易赤字國就虧,貿易出超國就賺。這種看法其實導致了貿易摩擦和貿易戰爭,問題的本質並非如此。美國和日本的貿易摩擦始於1980年代,一個美國教授寫了一本《日本第一》的書,點燃了貿易摩擦的導火線,貿易摩擦一直延續到1990年代,其核心問題是汽車産業。對美國人來説,汽車産業是具有戰略性意義的産業,當時,美國人認為美國三大車廠業績不佳的原因是遭到日本汽車廠家的衝擊,日本汽車廠家對美國大量出口過於廉價且品質尚可的汽車。結果美國人決定逼迫日本讓日元大幅度升值,一度日元被迫對美元升到80日元以下。

          

 柯隆 的其他文章

  

 中美從G2走向分道揚鑣的背後

 

   展望2020年中日關係 

 

   中國人為什麼不讀書

 

 經濟危機的腳步聲 

 

 關於改革、開放和發展的思考

       

 重新思考全球化和貿易保護主義

                               

   更多》》》專欄:老柯要説話

 

  如果日本汽車廠家要想維持同樣的收益率,就必須調整汽車的售價,如果不調整汽車的售價,按升值後的匯率計算就等於削弱了日本汽車的價格競爭力。無論怎麼説貿易摩擦或貿易戰爭對企業來説都是一劑猛藥。但當年日本政府採取的策略不是硬碰硬,為了減少對美國的貿易出超,日本企業開始大舉進軍美國,在美國建廠,直接投資減少了對美國的出口,這樣可以讓美國國會議員消消氣。

               

  但結果如何呢?那以後美日兩國的貿易也從來沒有平衡過,不僅如此,美國的三大車廠(通用,福特和克萊斯特)漸漸淡出市場。如果不是中國市場,今天通用汽車應該早已壽終正寢了。相反,日本企業經歷了十多年的貿易摩擦,變不利為有利,加大技術革新的力度,無論在技術上,還是在財務上都佔據了優勢。雖然日本經濟從1990年代開始,經歷了失去的20年,但日本企業一直沒有失去技術。

              

  現在中國正在為如何停止跟美國的貿易摩擦煩惱,2018年以來中國政府採取的策略是硬碰硬,有人撰文説中美貿易戰對中國來説,大打大贏,小打小贏,這些人忽悠中國政府不要妥協。毛澤東説過,不打無準備之仗。所以,回顧2018年以來的中美貿易摩擦,我相信有很多需要反省的地方。硬碰硬絕對不是一個明智的做法。

               

  今天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想冷靜地觀察貿易摩擦或者説貿易戰給中國經濟帶來的影響,其中有過也有功。通常來説,無論是普通戰爭,還是貿易戰爭,都會有主戰派和主和派。在此必須明確一點的是,主戰派不等於愛國派,主和派不等於賣國派,有的時候,主戰派把國家帶入戰爭給國家帶來的損失更大。當前的中美貿易戰爭打的毫無意義。

        


      

  不過事情發展到這一步,輿論界開始調轉方向,因為中國經濟減速非常明顯,更有人看到外國企業紛紛把在華的工廠遷移到東南亞,變得十分沮喪悲觀。很多負責招商的官員每天都在為如何招商引資發愁。説實話發愁也沒有用,重要的是如何改善投資環境。如果説過去的幾十年中國在保護智慧財産權方面做的很符合國際規範,那是假話。那麼既然做的不好或不太好,那為什麼不趁此機會參照國際慣例加強智慧財産權保護呢?

       

  不要説外國企業,就是中國企業也總是在考慮合理有效地配置資源,以獲得更大的利潤。所以,只要中國建立更開放更規範更公平的市場,絕大部分企業不會選擇離開中國,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應該有信心。為什麼中國的市場比照國際規範不夠公平,不夠開放,不夠規範?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市場經濟的制度不夠健全。一個好的制度一定是有連續性的,所有的規則都應該得到法律的保障。如果中國不準備偏離市場經濟,就應該一如既往的加強建設市場經濟制度。

             

  我一直認為中國人應該杜絕作繭自縛,比如「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一提法,到現在學術界也沒能給出一個令人信服的定義,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看,應對社會主義的一定是計劃經濟,市場經濟是客觀存在的制度框架,如果非要起一個名字,「有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就足夠了。在日常的經濟活動中,應該儘量地排除意識形態的干擾。我是一個不懂政治的人,也不想懂政治,但我知道如果要搞好經濟就只能走現實主義的路。

        

  最後,貿易摩擦和貿易戰爭不是洪水猛獸,智者要考慮的是如何把眼前的危機變成良機。加強對智慧財産權的保護,建立公平的市場和市場經濟是中國的必經之路。新年伊始每一個政策執行者都應該明確認識到這一點,否則中國還會走更大的彎路。

                  

  本文僅代表筆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日經中文網觀點

                           

柯隆

柯隆 簡歷

                           

東京財團政策研究所首席研究員。靜岡縣立大學特聘教授、富士通綜合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出生於中國南京。88年旅日後進入愛知大學法經學部學習,92年畢業後進入名古屋大學大學院經濟學研究科深造,94年碩士課程(經濟學)畢業。98年10月,富士通綜研經濟研究所主任研究員。2005年6月,同總研經濟研究所上席主任研究員。06年起擔任主席研究員。研究專題:開發經濟學。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