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人的形狀(37)口琴橫丁的擦身風情
2014/12/10
![]() |
橫丁在日文裏是小巷之意。最近説到橫丁,大多會直接聯想到居酒屋。一般觀光客比較熟知的應該是新宿西口的「回憶橫丁」,或者像《深夜食堂》裏的場景那樣,以歌舞伎町旁的橫丁為發想背景的「黃金街」吧。在錯綜複雜的羊腸小徑中,聚集著許多的木造矮房,藏著各式各樣,狹小的居酒屋和飲食店。穿梭在橫丁裏,時間的流動好似是與外界不同步的。串燒店的煙霧瀰漫,來往客人的酒酣耳熱,漫步在其中,恍若與現實的東京有了脫離之感。
吉祥寺北口的口琴橫丁也是這樣的。不同的是,這裡聚集的居酒屋和各式商店,從裏到外都顯得相當年輕時尚。相較於東京其他的橫丁裏,只重視食物無視裝潢,甚至不在乎店舖的清潔度,在口琴橫丁中飄散的氣氛卻迥然不同。因為吉祥寺常年被二、三十歲世代票選為最想居住的地方第一名,故消費的族群和店家的經營者也偏向年輕化,同時也更懂得用管理經營的手段去開店。所以在口琴橫丁裏的小店,不只有傳統的居酒屋,還有紅酒吧、義大利餐館、時尚拉麵店和個性咖啡館,總計約有一百多家小鋪。我特別喜歡口琴橫丁在入夜以後,掛起紅燈籠的時刻。還有許多餐館的店家看板,特別經過字體的設計,光是閒逛看看,就有種到了設計展場參觀招牌設計的趣味感。
這些店家的木造建築,擺脫不了橫丁印象的斑駁感,好像一場大震或颱風來襲就會輕易傾圮。好幾次,都被列為都更計劃的討論案,就如同下北澤站前已經消失的橫丁,希望也像那樣催生出成新穎的商業大樓,不過迄今仍懸宕未決。
我默默希望著口琴橫丁永遠不要被都更改建。雖然外觀看來破破舊舊的,跟周圍愈來愈潮流的環境似乎顯得格格不入,不過正也因為如此,反襯出了吉祥寺站前特殊的落差風情。再怎麼被年輕世代熱愛的東西,總有一些老氣氛會被保留下來,這也是日本這個社會的珍貴之處。
![]() |
張維中 簡歷
台北人,現居東京。在臺取得文學碩士後,08年來日。早稻田大學別科、東京設計專門學校畢業。現于東京任職傳媒業。大學時以長篇小説踏入文壇,迄今出版著作25部以上。近作為散文《夢中見》,遊記《一日遠方》,小説《戀愛成就》。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觀點。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