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眼(69)令孩子想自殺的父母
2015/06/18
因為,這是「不能避免」的過程。
香港的小學學位,一位難求。所以,每年的小學一年級派位的時候,新聞都很多「快樂的母親」和「哭泣的母親」出現,訴説她們的苦和樂。
兒子女兒派進名校的母親,就會大哂她們的努力:如何給孩子學非洲鼓、朗誦班、面試班、游泳班、跆拳道、公文數……總之,可以學的,都學。派不到心儀位置的家長,現在分成兩個族群:香港家長和單/雙非家長(父或母其中一人或二每人平均是內地人)的對決。派不到心儀學校的香港家長,就會認為「單雙非家長」的孩子搶學位,令他們的孩子的將來受到損害。而單雙非的家長就會覺得,我是有權利來香港讀書的,一切合法、合理,所以他們只是實踐他們的權利,沒甚不可。要批評,就請對準政權,問一問為什麼香港政府不提供足夠的學額給家長們。
還有很多奇怪的事情,比方説,有家長認為,某些香港名校,向家長

中産家長的問題,在香港或日本,都存在。因為他們看不穿一個簡單的事實:在這個世代,教育,已經是他們的子女向上流動的唯一機會。在已發展的資本主義亞洲社會,科層制度僵化而保守,儒家思想重視「尊重長輩」,裙帶關係為尚,朋黨大過天的社會意識之下,教育是中産家長們自覺,教育是學歷社會重要的武器。加上在名校,認識的同學將會是工作的時候重要的「夥伴」:你看,日本的大學的OB關係,就是最好的證據。只要有Old Boys Old Girls在某家企業,那家企業就會傾向請那家大學的畢業生。香港的情況同樣,就以新聞學業為例,新界大學的學生,在香港電臺好像就不太吃香;但是,就近香港電臺的那家大學的傳理系的同學,聽説就比較容易進入香港電臺。
難怪,最近的日本媽媽,都很擔心自己「會不會是一個合格」的媽媽。由於最近日本政府鼓勵已婚,有子女的女人再就業,不少女人都覺得自己需要當一個「兩立」媽媽,子女丈夫照顧週到,工作發揮所長,而且還要有私人時間,打點外型。不少媽媽在網路吸取很多不同的資訊,要學會如何令孩子覺得幸福:便當是不是現在流行的「裝飾便當」(デコ弁)?子女穿的衣服,用的袋子是不是媽媽親手縫製的?孩子總是吃超市買回來的東西,會不會味道太重,太油?孩子和丈夫的體形是否恰當?會不會因為工作需要,從而疏于家事,疏于照顧孩子?
做父母,是很難的。我明白。只是,在父親節的時候,我總會想,有幾多家長會回心一想:父母應充當一個怎麼樣的角色,才會令子女不會天天想自殺呢?
健吾 簡歷
80年生,香港專欄作家、香港商業電臺節目《光明頂》、《903國民教育》主持,香港中文大學日本研究學系及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講師。著書超過二十七本,主力研究日本東亞流行文化軟實力及多元性別關係等議題。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觀點。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