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身大的日本(221)橫濱中華街的變遷與新老華僑

2018/06/26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中島惠:我時隔數年去了趟橫濱中華街。當時是在附近採訪,順道去了那裏,中華街面貌的改變令我吃驚。  

  

橫濱中華街

      橫濱中華街是全球屈指可數的大型中華街。數條大街和細細的小巷中,大大小小的中餐館和中國雜貨店鱗次櫛比。其特點是有幾家在東京也有分店的高檔中餐館。  

       

      我時隔數年造訪橫濱中華街,發現與店面豪華的知名中餐館相比,「超低價自助餐館」和「看手相店舖」更加大行其道,賣糖炒栗子的店員招攬顧客的樣子也很顯眼。從很久以前開始,橫濱中華街在店前售賣大個肉包子等、讓顧客站著吃的店舖就出現增加,但當時超低價自助餐館和看手相的店舖並不太多。

        

      這種情況在短短數年裏完全改變。

      

      我對這種變化感到吃驚,就詢問了住在橫濱的日本朋友。朋友對我説,「現如今,新華僑比老華僑更多,很多老華僑的店倒了。超低價自助餐館和看手相的店舖是新華僑經營的。這些店都比較低俗,還強行拉客,形象越來越差」。

  

      的確,走在大街上,賣糖炒栗子的售貨員就過來搭話。我感到有些奇怪,拒絕了試吃,但對方仍糾纏不休地説「進來看看,進來吧」,我感到心情不太好。

  

      日本主要有2種華僑,分別是老華僑和新華僑。老華僑是指1978年改革開放之前就在日本生活的華僑及其子孫。新華僑是指1978年以後來到日本的華僑。但最近,還出現了應被稱為「新新華僑」的群體,他們是最近10年以內來到日本的人。

     

      新老華僑之間稱不上關係融洽,在橫濱等中國人較多的城市,正在産生摩擦。

     


      最早來到橫濱的老華僑據稱是約100年前來到這裡,其子孫已是第4代或第5代。我大學同學的父親是橫濱中華街的知名廚師,我的同學(50歲)相當於第3代華僑,他的孩子是第4代。如今在中華街經營老字號中餐館的主要是第4代華僑及其父親(第3代,大多70多歲)。

 

橫濱中華街的超低價自助餐館

      另一方面,經營超低價自助餐館等的新華僑主要是在90年代前後從中國來日本的人。他們以40~50多歲為中心。

  

      雖然不知道新華僑是以怎樣的機緣在中華街開店,但有報道顯示,老華僑的店存在經營者短缺和經營困難的問題,而新華僑買下了這些店。新老華僑間的關係算不上融洽。當地組織「橫濱中華街發展會協同組合」以老華僑為中心,新華僑的店很少參加。橫濱中華街約有550家店舖,但很多新華僑的店並非會員。 

  

      導致摩擦的原因之一是扔垃圾的問題。日本政府規定,餐飲店的垃圾必須與一般家庭垃圾區別開,但有些店不遵守這一規定。此外,不少新經營者也不遵守老華僑原來構建的中華街傳統。

 

      我本人並未直接聽到雙方的意見,也不認為是哪邊單方面不好,因此不了解真相。但他們雙方同樣都是中國人,卻互不妥協,聽到這種情況,我感到有些遺憾。

    

      在中華街上散步,感到有些餓了,於是一個人走進名為「謝甜記」的老字號。這家店是中華街有名的粥鋪,在四分之一世紀前我還上大學的時代,店前經常排起隊伍,是一家熱門餐館。

  

      在我去的那天(工作日的傍晚,下著小雨)沒有人排隊,但店內有幾組顧客,大家都在喝粥。味道和過去一樣好,令人安心,但對於一些老字號的消失,我感到有些傷感。

 

      既需要維護傳統又需要接受新生事物,橫濱中華街如今或許正迎來過渡期。

  

中島 惠簡歷

出生於日本山梨縣。曾在北京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留學。先擔任報社記者,1996年起成為自由記者。著作有《中國精英這樣看待日本人》,《中國人的誤解 日本人的誤解》(均由日本經濟新聞出版社出版), 《爆買之後他們將瞄準哪?》,《中國精英嚮往日本》等。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觀點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