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眼(242)旅遊污染?

2018/11/08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健吾:當我讀到有日本政府文件説,他們希望觀光總人次,2020年要增長至4000萬人次,2030年要成長到6000萬人次,我只在內心深處説一句:「祝你好運。」

 

     希望日本不要自甘墮落。也希望在日本尋永住權的香港人,早日得知這件事。

 

     根據日本的觀光廳的數字説,過去2018年首八個月,到日本觀光的人次,已高達2131萬,比同期增長12.6%,而2018年,極有機會觀光人次會首次突破3000萬人次。

 

     問題是,一個地方有很多遊客,是不是就是值得高興的事呢?

 

     根據日本觀光廳的消息公佈,2018年他們終於首次作出「觀光公害」,即「旅遊污染」的首個情況調查。在過去的日子,在各大傳媒已有傳出不少地方因為「遊客過多」而當地住民的正常生活受影響。當中最為華文社會讀者熟知的,是鐮倉高校站前,動畫《男兒當入樽》的畫面那條火車橋,已被中港臺遊客天天擠爆。幸好大熱動畫《你的名字》那神社真的很遠,要去也不是容易。 

    

                                         鐮倉高校前鐵路道口

     可是,電影《戀愛中的城市》當中張孝全和江一燕演的一節在北海道,那個渺無人煙的朝裏站附近的住民,就沒有那麼幸運。由於電影在中國大紅,加上北海道不只一次被中國導演相中,早陣子因為葛優和舒淇的《非誠勿擾》已得到大量中國遊客的寵幸,原路的景點都得到旅行團的「支援」。但這次朝裏站的住民就表示,因為大量中國遊客湧入,遊客們的叫喧聲不斷。他們也很愛在路軌扮一些文青網紅的姿勢去拍照,令那車站的職員幾乎天天都疲於奔命。

 

     而有被「觀光公害」影響的地點還包括京都府,每逢夏天暑假時節以及秋天紅葉旺季,京都市的公共交通系統都會「支援不住」,而令不少上班上學的人受到影響。京都的清水寺也有一些不知名的「簡體字」繪馬出現,影響寺方收入之餘,也令景觀有影響。在歧阜的世界遺産白川鄉所在的白川村,也有違法停車的狀況。而北海道的美瑛町,有一棵被稱為「哲學之樹」的景點,也有説因為拍照很好看,在instagram會得到很多like,所以就有很多遊客出現,而同時亦令周邊田地遭人擅闖及破壞。


     而在東京、大阪及京都等各大城市,違法民宿的問題,亦令不少日本人感到頭痛。遊客會在深夜叫才回家,淩晨三時才開洗衣機等等的問題,亦是「旅遊污染」的一種。

    

                   外國遊客在大阪中崎町街上拍照

     這次官方調查,有卜會以「照公共交通擁擠、不遵守生活禮儀、破壞環境等」的分類,去把「觀光公害」問題厘清而對症下藥。

 

     最可笑的,是幾乎在同一日,有一家高級郵輪公司「諾唯真喜悅號」(Norwegian Joy),宣佈將於2019年4月撤出中國市場。郵輪公司的解釋説,「配合整體戰略規劃」,但有內地網民認為,這次是退場,是「中國大媽在郵輪上『只浪費、不消費』。

 

     根據報道,一次五天的行程,一艘郵輪消耗約60噸肉類及禽類、20.5噸魚類、7噸西瓜、1噸香蕉、11噸薯仔、5.2萬隻雞蛋。可是,據自稱船上工作人員的證言,有八成的食物是乘客只拿不吃,而白白被浪費掉。更有船上做酒吧的工作人員説,同公司旗下另外23艘郵輪上,每星期最少會賣出五萬瓶啤酒,可是在「諾唯真喜悅號」上,銷量只有其他郵輪的百分之一。紅酒銷量就更差,可見船公司以為「吃食免費」,可以搏遊客賭博及叫酒這策略,在華人圈市場,並不通用。

 

     當我看到很多日本的旅行社或是有關機構的人跟我説,想宣傳日本旅遊,但我看著他們的宣傳策略,只是「看人數多少」,找來找去都是一些粉絲質素參差的blogger 或是所謂influencer,我就知道,我的旅遊資訊,是不可以「免費」給大家的。客人不選,最後的結果就是當地住民受害。有些influencer 表面人很多,但實際得到的客人,要麼不肯花錢卻多多意見,要麼就是不會體面亂打搞人的,這些人,我不會想在我去旅行的時候見到他們了,那為什麼我要介紹他們去我去而又覺得好的地方?

 

     在這個世代,只會衝數字,不去理品質,就會是這樣了。我慶幸我的臉書以及其他社交網路上,都是一些優質的粉絲。但很可惜的是,很多為日本宣傳旅遊的人,亂找人打廣告。最後害到人,又不自覺不自知,然後又要花錢做報告,也真夠可憐可笑。

 

     一天日本政府不會「選客人」,最終受害的都只會是日本的住民。為日本旅遊做市場推廣的人,不好好選廣告的出口,也是旅遊污染的幫兇。 

      

      健吾 簡歷

      80年生,香港專欄作家、香港商業電臺節目《光明頂》、《903國民教育》主持,香港中文大學日本研究學系及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講師。著書超過二十七本,主力研究日本東亞流行文化軟實力及多元性別關係等議題。

 

     本文代表個人點,不代表日本經濟(中文版:日中文網)點。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