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身大的日本(275)日本旅遊景點的指示牌太多了?
2019/07/23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中島惠:近來我讀了一本名為《觀光亡國論》(中央公論新社出版)的書。這本書由來自美國的東方文化研究家阿列克斯·科爾(Alex Kerr,在京都生活)和日本記者清野由美合著,指出了在日本蔓延的旅遊公害的問題點等。
科爾在書中寫到,旅遊公害是指這樣一種情況——超過容納能力的遊客湧入以京都為代表的旅遊勝地,交通、景觀和居住環境等方面不斷出現問題。
旅遊公害不僅限於京都,在全世界都成為問題,但很多情況下都沒有採取具體對策。科爾收集日本國內外的事例,在書中提出問題,闡述了應該採取的對策等。
我關注和産生共鳴的部分是「指示牌公害」。書中指出,過多的指示牌正在給旅遊和日本文化造成負面影響。我作為日本人,一直以來對日本指示牌過多的情況沒有多想。相反,我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非要評價好壞的話我覺得這是一種「體貼」,因此對外國人指出「過多」的看法感覺很新奇。
![]() |
高尾山(東京都八王子市) |
據科爾表示,在日本,來到神社寺院的附近就會有「到〇〇寺還有500m」的指示牌,停車場有「入口在那邊」的指示牌,大門上有「此處是重要文化遺産」,神社內有「洗手間請往那邊」,庭園前面有「禁止拍照」,美術品旁邊有「禁止拍照」、「不要觸碰玻璃」、「請安靜」等指示牌。實際情況確實是這樣。
在參拜之後,還會遇到數不清的指示牌,例如「商店請往這邊」、「前方有休息處」等。不管是歷史多麼悠久的神社寺院,走入其中,都是隨處可以看到寫有「院內禁止吸煙」、「請勿在此停留」、「危險。請勿觸碰」、「請勿翻越欄杆」、「請勿進入庭園」等字樣的指示牌。
如果將日本旅遊景點的指示牌進行大致分類,主要有「説明與引導」、「提醒」、「營業」、「宣傳與通知」。「説明與引導」是關於相關場所的歷史、地圖、路線、出入口、洗手間等設施的介紹。「提醒」指的是禁止拍照、禁止進入欄杆內、禁止穿鞋入內、嚴禁煙火等限制來訪者行為的內容。「營業」指的是禮品櫃檯的介紹,而「宣傳與通知」指的是「〇週年紀念」等有關宣傳的用途。
據科爾所述,在旅遊産業領先的歐美,並未出現像日本這樣旅遊景點到處都是指示牌的情形。
科爾介紹稱,在歐美,即使沒有指示牌,遊客也很少迷路。現在網際網路和社交網路(SNS)發達,只要有一個低調的指示牌就可以了。作為應對舉措,科爾建議做好這3點:?減少指示牌數量、?討論指示牌的位置、?改善設計等。
![]() |
伊勢神宮(三重縣伊勢市) |
另一方面,科爾也列舉了「好的指示牌」的例子。三重縣的伊勢神宮已經實施了上述3項對策,下功夫避免損害院內的莊嚴氛圍。據稱在有指示牌的地方,用毛筆字寫在木牌上,避免破壞氛圍,而還考慮到懸掛指示牌的位置。
我也去過伊勢神宮的內宮和外宮,能感受到與其他神社寺院完全不同的莊嚴氛圍。究其原因,指示牌的數量可能多少産生了影響。
如果增加這類「好的指示牌」、減少總在提醒遊客的糟糕指示牌,或許就不會破壞景觀。當然,也有人擔憂「如果沒有指示牌,不文明的人會不會進一步增加?」,但影響到景觀、讓參拜者心中留下壞印象也不是好事。
另外,科爾還對外語指示牌提出了建議。
近年來,作為接納訪日遊客對策的一環,外語指示牌正在迅速增加。福岡縣的一處寺院由於外國遊客存在不文明行為,設置了用12國語言提醒遊客講禮貌的指示牌,可據説沒什麼效果。科爾指出,「僅用日語、英語和中文3種語言就足夠了」。他建議稱,現在有可以自動翻譯的APP,如果一定要採用多種語言,那麼將説明宣傳冊和語音導覽改為多語言即可。
這一點或許還有更多的討論餘地。不過,日本的指示牌的確太多,不光是旅遊景點,在公共交通工具等各種地方都有很多。平時很少有機會對在自己看來「理所當然」的事情産生疑問,但讀了這本書,我覺得試著想想「理所當然」是否正確也是一件好事。
![]() |
中島 惠簡歷
出生於日本山梨縣。曾在北京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留學。先擔任報社記者,1996年起成為自由記者。著作有《中國精英這樣看待日本人》,《中國人的誤解 日本人的誤解》(均由日本經濟新聞出版社出版), 《爆買之後他們將瞄準哪?》,《中國精英嚮往日本》等。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