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眼(333)勸留學

2020/09/10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健吾:在不能到處飛,去旅行的日子,我的朋友都在開展不同的事情。

 

      如,學習外語。

 

      可往外跑,所以就把留在香港的時間,好好運用一下。如我的朋友因為沉上了泰國的BL劇集,竟然即時報讀了泰國朱拉龍功大學的密集泰語課。一星期15小時的課,全網上zoom教學,也真的是一種……衝勁。

 

      我們這一代香港人,覺得學外語,是理所當然的。因為,我們知道,當你只有英語或廣東話兩種語文能力,你在這個社會生存,好像沒有那麼順遂。

 

      從何説起?

 

 
 東京大學有4000多名外國留學生。

      就像某種的催眠術:過去二十年,我們在一個叫「全球化」的想像之下,界定了某種二十年前的成人沒有的「成功」的定義。香港的小孩,跟日本的小孩不同。香港小孩從來都被教化要往外走:他們如果像日本的小孩一樣,只有本土大學的學歷及水準,他們不會在職場平步青雲。大學生都覺得自己需要在大學四年的時間內,往外跑,在外國逗留一段時間,才會有機會改變自己的社會階層。富人的小孩是不需要擔心的,他們的父母會安排他們及早讀國際學校,脫離香港的教育制度,好好的接受「偽外地」的教育,從而成為人上人階層的健兒。而中産至低下階層的家庭,就要好好思考,如何為自己的履歷表打拼。

 

      其中一個方式,就是留學。考獎學金,留學。家貧是不緊要的。這個世界總有一些富人,希望用他們手上的錢,去嘗試改變一下別人的人生。一個有資源的人改變另一個沒有資源的人的人生,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我們是看動畫《長腿叔叔》長大的一群:都知道只要用錢,從小到大助養孤女,最後把孤女收歸己有,原來都是一件「浪漫美好」的事情。而窮人家的小孩,孤女,都知道那是trade off。在這二十年內,我們都被教化,曾在外地留學一年,當過交換生的,會在那個求職地獄中,爭取到一丁點本錢。再説一次,這只是中産及中産以下小孩的故事。只要你的父母夠有錢,你的父母夠人脈,你有足夠的uncle aunties (有s會比較好),你的路是不需要那麼苦的。於是,我們畢業了,我們都習慣,一年要出外跑幾次。不是因為我們很愛旅行,很愛坐飛機。而是,我們的青春,我們的美好,我們的朋友,有些,都在外地。


      回看我的人生,我的人生最快樂的時間,大概就是在筑波留學的日子。那時候,香港剛剛經歷沙士,百廢待興,朋友們都入了最保守的行業:有些做了會計師,有些是律師,有些直截了當的成為了政府的公務員,他們不理世事變改,都是月月支薪,歲歲升遷。而我就在一個不毛之地,天天都在學習日語。那只是小時候想做到的事:小時候,父母總是覺得你要學一些考卷上沒有的東西,都是浪費時間。我是窮人的小孩,我需要靠讀大學去改變我的社會階層。從少,父母最常對我説的話是:「你多讀點書,就不用像我那麼辛苦。」他們是用勞力和汗水換生活的。他們不會明白, 我讀多點書,也是用勞力和汗水,加上不停被批評批判批鬥及精神虐待與攻擊換生活的。只是,那時候我不會跟他們面對面的反抗,我只是以生活方式跟他們反抗。我好好的唸書,他們一個錢都不需要付,是日本政府的獎學金令我可以去留學,我可以天天學我喜愛的日語,去改變自己,也不用再跟他們相處,不再需要接受他們的教化。就是在留學的時候,我認識了很多不同國家的朋友。我們的國際觀,我們的人生,都因為我們有不同的朋友,才有所變更。

 

      我在世界各地,現在都有朋友,我可以看到不同的觀點和角度,我知道他們如何看香港,或是日本,或是根本沒有香港人或日本人那麼在乎香港或日本。我那都是因為,我有去外國唸書的經驗換來的視野。

 

      只是,最近聽到一些對學生而言的壞消息:本來可以去一年交換留學的香港大學生,基於疫情,本年度,都好像難以成行。不能在日語境生活,他們如何能完成一級能力語考試的題目?沒有交換留學的經驗,那知道香港這個煩囂城市跟日本的不同對讀及類比性若何?沒有留學的經驗,從網路中收取資訊,會不會被網路的演演算法欺騙?沒有相見真實外國人的經驗,又如何理解,跟至接受,這個世界,真的是「一樣米養百樣人」,「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也就是某大銀行的廣告用語:Think globally, Act locally 的道理?

 

      一場疫情,令我們變改了很多。人們叫這些做「新常態」。回過神來,一個長期認為「全球化」是理所當然的城市人如我,如何理解「常」?一年坐十五、六次飛機叫常嗎?自詡自己有很多外國朋友,會説四種(甚至開始學習第五種語言),值得驕傲嗎?

 

      也許,在新常態之下,我們都得要轉換我們對世道的想像了,對不?

 

健吾 簡歷

 

      80年生,香港專欄作家、香港商業電臺節目《光明頂》、《903國民教育》主持,香港中文大學日本研究學系及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講師。著書超過二十七本,主力研究日本東亞流行文化軟實力及多元性別關係等議題。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觀點。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