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車企將未來託付給中國的期待與無奈
2018/08/24
豐田、日産汽車和本田等日本3大車企相繼決定在中國啟動增産投資。對日本車企來説,成為世界最大汽車大國的中國已是僅剩的增長市場。極端的政策變化和中日關係等政治風險難以消除。但各日本車企認為,如果在能吸收投資和技術的巨大市場落於人後的話將是更大的風險。日本車企在中國的成敗將直接關係到在世界市場的前景。
「對日産來説,中國市場今後也將始終是最大且最重要的市場」,日産CEO卡洛斯·戈恩如此斷言。豐田的中國業務負責人、專務董事小林一弘也早就表示,「中國具有巨大的增長空間。雖然並非是輕而易舉就能拿下的市場,但希望一步一步增加銷量和份額」。
![]() |
日産汽車在河南鄭州的工廠(reuters,資料) |
日産將在中國建設新工廠,同時將增強現有2個基地産能,在2020年之前將乘用車的年産能力提高3成。總投資額預計達到約1000億日元。
對增長市場的期待將喚來投資。2018年中國新車銷售預計達到3000萬輛,而美國為1750萬輛左右。對日本企業來説,中國截至2010年代初只是對日美構成補充的市場。但在過去5年裏,日本車在中國銷量增長6成,這一市場定位也已經改變。
對日本大型車企來説,此前最為重要的是屬於主要搖錢樹的美國。但是,雷曼危機後處於復甦態勢的美國的新車需求在2017年時隔8年低於上年。今後也難以指望明顯增長,有觀點認為美國市場已經見頂。美國川普政府探討的提高汽車進口關稅的舉動也將讓前景變得不明朗。
歐洲市場也日趨成熟,還存在英國脫歐這一不穩定因素。在保持增長的印度,除了鈴木之外,其他日本企業起步較晚。東南亞存在市場增長預期,但對於已擁有較高份額的日本車來説,增長空間有限。
在此背景下,世界汽車廠商的投資集中指向了中國。在各品牌份額中排在當地首位的德國福斯(VW)將在2020年代中期之前,在增強産能和開發純電動汽車(EV)等方面在中國投入1萬億日元左右。本田和豐田也在推進通過生産線增設等舉措將年産能提高2成的計劃,日本企業將爭奪繼大眾和美國通用汽車(GM)之後的第3大陣營。
日産社長兼首席執行官(CEO)西川廣人表示「中國將在科技領域成為大國」。希望以有利地位在巨大市場推進銷售的企業將在當地集中投入先進技術。西川認為,在新一代車的開發和自動駕駛等最尖端領域,中國今後將領先於世界。
各日本車企將中國視為拉動技術進步的引擎,已開始採取行動。本田作為日本企業第一時間決定參加中國百度推進的自動駕駛項目「阿波羅計劃」。豐田和日産則參加了中國最大拼車企業滴滴出行成立的汽車共用企業聯盟。將共同開發低成本的專用純電動汽車,建立消費者在需要時能低價利用的機制。
2012年,由於尖閣諸島(中國名:釣魚島)問題導致的反日遊行的擴大,日本車在中國的銷量大幅減少。目前,美國車在華銷售低迷,還存在因中美貿易戰而抵制美國産品的動向。各日本車企業將加強對中國的依存度,到2018年,日本車的中國銷量預計首次超過日本國內,但政治環境的變化給業務造成的風險也將隨之增加。
不可否認,要在中國贏得競爭還存在以「體力」決勝負的一面。要通過工廠建設展開大規模投資,在銷售方面也必須對抗大眾、通用汽車以及當地企業。目前企業方面已開始出現增加作為促銷資金的銷售獎勵金這一趨勢。
但是,對於日本車企來説,能斷言有潛力的市場在世界範圍內只有中國,雖然明知存在諸多風險,仍不得不轉移經營的重心。在巨大的期待和無數的微小不安交織在一起的同時,日本車迎來了將中期增長託付給中國的局面。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伊藤正泰,古川慶一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