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純電動車市場競爭將在不安中拉開大幕
2018/11/19
中國針對純電動汽車(EV)等的製造和銷售的新規即將於2019年1月實施。在11月16日開幕的「廣州國際汽車展覽會(廣州車展)」上,當地的中國企業、日本和歐美公司相繼宣佈推出新款純電動汽車。世界最大汽車市場啟動了向純電動車的轉向,但中國政府的意圖在於培育本國産業。海外企業將從起跑線的後方加以追趕。
![]() |
比亞迪在16日開幕的廣州車展上發佈的「唐EV」 |
在廣州車展上引人關注的是中國企業。中國最大純電動汽車企業比亞迪(BYD)發佈了SUV版「唐EV」。1次充電的續航距離最長達到600公里,大幅超過日産汽車「LEAF(中國名:聆風)」的400公里。
比亞迪銷售公司的首腦趙長江還強調稱,與美國特斯拉的純電動汽車「Model X」相比,100公里加速時間「快了0.5秒」。
中國第2大純電動汽車企業北京汽車集團發佈了6款純電動汽車。主打産品是SUV型的量産車「EX3」,據稱續航距離同樣達到最長600公里。
![]() |
兩家公司目前在中國純電動汽車市場領跑。純電動汽車等新能源汽車的乘用車銷量1~10月達到72萬6000輛,比上年同期增長91%。其中,比亞迪銷售16萬3306輛,掌握逾2成份額,北京汽車集團為11萬4474輛,緊隨其後。
新能源汽車現在僅佔新車銷量的逾3%,但據日本瑞穗銀行預測,到2030年將超過3成。起推動作用的是中國針對新能源汽車生産和銷售的新規。
中國政府將自2019年1月起,引進要求汽車廠商製造和銷售一定比例新能源汽車的「新能源(NEV)積分」。企業需要根據在中國的燃油車的生産和進口量,生産一定比例的新能源汽車。
相比環保對策,中國政府的目的更著眼於培育本國産業。中國政府自2013年前後開始全面向新能源汽車提供補貼。2016年將採用中國企業的電池作為發放補貼的事實上的條件,借此扶持中國企業。據分析,截至2017年,中國政府投入了1萬億日元補貼。
借此實現快速增長的是中國電池企業。已躍居世界首位的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CATL)等中國企業的車載用電池的全球份額超過6成。
外資企業當初因為擔憂中國造電池的品質等,遲遲未進入純電動汽車領域。由於新能源積分,今後將進入完善生産體制的階段。
本田將自12月起啟動中國專用純電動汽車「理念VE—1」的生産。還將與寧德時代推進新型電池的共同開發。日産汽車8月以自主品牌啟動了首款純電動汽車的本地化生産。從歐美企業來看,德國福斯(VW)自10月起在上海市啟動了純電動汽車工廠的建設。
豐田自9月起開始銷售合資夥伴、廣州汽車品牌的純電動汽車。由合資公司廣汽豐田生産,計劃借此滿足新能源積分規定的産量。自主品牌的純電動汽車將於2020年上市。
中國企業借助新規和補貼在轉向純電動汽車方面領跑,而日本企業和歐美企業則落後一圈以上。但是,市場開拓也存在風險因素。
首先是過度競爭。製造新能源汽車的現地企業據稱達到約250家。中國政府提出到2020年達到200萬輛的新能源汽車銷售目標,但有估算認為,各公司發佈的生産計劃合計超過2000萬輛。
中國新車銷售失速也成為風險因素。2018年全年時隔28年陷入負增長的可能性很大。本田執行董事、中國本部長水野泰秀表示,「由於美國和中國的貿易摩擦,消費者心理正在惡化。感覺中國市場已有些進入平臺期」。領先於世界的純電動汽車競爭將在各種不安中拉開序幕。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川上尚志 廣州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