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向電動車轉向初見成效

2019/04/22


      續航距離和製造成本成為課題的純電動汽車(EV)在中國站在了全面普及的岔路口。在4月16日開幕的上海國際車展上,德國福斯(大眾)和豐田發佈了純電動汽車的主搭車型。中國希望培育新的産業,尋求在國家主導下推動純電動汽車的普及。而在企業眼中,中國是瞄準世界市場、檢驗純電動汽車技術創新的巨大試驗場。在存在「官方主導市場」這種批評聲的中國,新一代汽車的主導權之爭將日趨激烈。

       

德國福斯旗下的奧迪公開的純電動自動駕駛車的概念車(上海)

        

      「對於大眾的純電動汽車戰略來説,中國將發揮重要作用」,在中國市場位居銷售份額首位的大眾在上海國際車展上宣佈,僅2019年就將一口氣投放14款新能源汽車。大眾集團首席執行官赫伯特·迪斯(Herbert Diess)期待在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市場獲得與汽油車相同的18%的首位份額。

  

    在中國居第2位的美國通用汽車(GM)以主力品牌「別克(BUICK)」推出了首款純電動汽車。豐田也將於2020年在世界範圍內率先在中國投放2款純電動汽車。2款均為受年輕人歡迎的SUV,將首次在中國推出自主品牌的純電動汽車。

 

      為何世界大型汽車廠商聯袂轉向中國的純電動汽車市場呢?

   

  

      中國政府自2010年起推出對純電動汽車的銷售補貼制度,在北京,2018年純電動汽車價格的最多6成可以使用補貼。2018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的銷量達到125萬輛,是日本的25倍。中國已成長為佔世界整體銷量一半的世界最大市場。

   


      中國希望挽回在汽油車領域起步晚的劣勢,培育電池等新産業。這一思路現階段已經奏效。中國政府力爭使新能源汽車市場到2020年達到200萬輛,2025年達到700萬輛,正採取下一步行動。

    

  

      中國計劃以2020年為最後期限廢除補貼制度,引進要求企業製造一定比率的純電動汽車等的新能源汽車積分(簡稱:NEV積分)。日美歐的大型企業即便只是為了擴大汽油車的銷售,也不得不啟動生産純電動汽車。

  

      除了應對新規之外,將有大量純電動汽車上路行駛的中國將成為測試性能和收集數據的絕佳的試驗場。豐田副社長吉田守孝表示「中國在電動化和資訊化領域已領先於世界」。在中國採取的舉措有可能左右車企未來在世界市場上的成敗。

  

      在目前的中國純電動汽車市場,比亞迪(BYD)和北京汽車集團等當地大型企業掌握95%的份額。在上海國際車展上,除了推出主搭車型的日美歐的大型企業之外,上海蔚來汽車(NIO)等新興企業也發佈了新款車。三方混戰的局面日趨鮮明。

  

      如果競爭和新規推動市場擴大,充電基礎設施的完善和電池成本的降低等、純電動汽車面臨的課題有可能逐步得到解決。另一方面,純電動汽車市場能否順利擴大仍存在不確定性。

  

    純電動汽車不可或缺的鋰離子電池的正極材料使用的鈷目前正在大幅降價。中國國內的交易價格截至4月中旬降至1公斤261元左右。價格自創出近期最高點的2018年3月起持續下跌,與上年同期相比下降了6成。

 

    此外,也有懷疑的觀點認為,與市場的預測相比,純電動汽車的普及需要更長時間,去年夏季以後採購的行動正在放緩。即使從全球範圍來看,也很難説一帆風順。例如,美國特斯拉已表明了凍結美國純電動汽車用電池工廠增産投資的方針。

 

      純電動汽車由於結構簡單,與未來的自動駕駛親和性很高。著眼於普及的速度和新一代汽車競爭,世界的大型汽車企業將仔細研究在中國市場的戰略。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多部田俊輔,吉田悟巳 上海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