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田大變革(3)對祖業兩輪車下手
2019/09/25
本田的四輪車業務陷入低迷,目前靠祖業兩輪車業務來支撐。本田的兩輪車業務在亞洲佔有優勢,全球市佔率居首位。和四輪車業務不同,兩輪車業務兼顧了規模擴大和效率提升,保持著較高收益。但本田對兩輪車業務也著手進行打破傳統的組織改革。原因在於海外廠商正在緊緊追趕。
![]() |
本田的熊本製作所坐落在熊本縣阿蘇山腳下,是本田在日本國內的唯一一處兩輪車生産基地。超過1萬平米的辦公室裏沒有隔斷,生産、研發、採購等部門的約700名員工在此工作。在一角擺放著正在研發的試驗車型,到處可以看見跨越部門藩籬進站著進行討論的情況。
本田以往的研發工作由子公司本田技術研究所進行、生産由主體公司承擔,上述情景在本田是前所未有的。
熊本製作所從2010年起陸續接手位於埼玉縣的研究所的部分研發功能。原來花上一天時間從埼玉出差到熊本也解決不完的課題「現在馬上就能共同進行應對」(商品開發部的森田健二)。2017年,本田內部首個與零部件廠商的協作組織「本田二輪製造共創會」啟動。
以熊本為起點,主體公司和研究所員工一起辦公的「開間型基地」還推廣到四輪車業務。今年4月在東京赤坂和?木縣的基地也引進了這種形式。
不僅僅是業務所的運營模式,如今在業績方面兩輪車也成為本田的火車頭。本田兩輪車全球銷量在2018財年(截至2019年3月)首次突破2000萬輛。全球份額接近4成。合併銷售額為2.1001萬億日元,儘管只有四輪車的五分之一,營業利潤卻達到2916億日元,超過四輪車業務。
本田2012年提出擴大四輪車和兩輪車業務,自那時起用6年時間將兩輪車銷量提高3成。同時將銷售額營業利潤率提高5.7個百分點,達到13.9%。部門協作産生效果,兼顧了「擴張與高效」,對提高業績有很大作用。
兩輪車的研發負責人、執行董事野村欣滋表示「一直在將産品製造簡單化,打造成本競爭力」。原點是創始人本田宗一郎主導開發的摩托車「超級幼獸」(Super Cub)。該車型價格低廉而操作方便,具備優越的燃效,在亞洲地區也很有人氣。
![]() |
本田「超級幼獸50」 |
今年4月,本田決定對「開間型基地」做進一步的組織改革。研究所的兩輪車部門整體合併到本田主體公司。在分屬不同公司時期,同樣的模具也是各做各的,業務依靠上司的判斷。合併後有可能削弱研究的獨立性,但本田優先考慮了效率。
這一改革的推動因素是其他同行企業的動作。印度大型企業巴賈傑汽車(Bajaj Auto)與英國凱旋(Triumph)展開合作,印度TVS汽車與德國寶馬合作。具有品牌影響力的歐洲企業運用印度企業的廉價生産線,在全球市場上的銷售不斷增長。
如果本田喪失在兩輪車上的優勢,所受影響將不僅僅是業績惡化的問題。因為本田的成功模式一直是以兩輪車為「先頭部隊」在海外確立品牌,然後再銷售四輪車等其他産品。如今本田全部産品的銷量加起來超過3200萬輛。能否借助競爭對手所沒有的客戶基礎重新走上增長軌道呢?這正是應該踩下改革油門之處。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古川慶一
(本連載完結)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