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掀起低價純電動車浪潮

2020/02/12


  印度兩年一度的國際車展「新德里國際汽配展(AUTO EXPO)」2月7日在新德里近郊面向普通觀眾開放。為了改善大氣污染情況,印度4月引入了與歐洲同等嚴格的全新廢氣排放限制標準。因此在本次車展上,汽車廠商紛紛展出了純電動汽車。其中最受關注的是當地大型汽車廠商馬辛德拉公司(Mahindra & Mahindra),該公司發佈了實際價格不超過15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9.52萬元)的純電動版SUV。源自印度的純電動汽車低價化浪潮可能出現擴散。

   

馬辛德拉公司發佈的純電動汽車(2月6日,新德里近郊)

   

  「如果算上政府補貼,只需82.5萬盧比(約合人民幣8.06萬元)就能買到」。2月5日,當馬辛德拉公司公佈了純電動版SUV的價格後,現場的媒體和相關人士鼓起了掌。該公司的總經理帕萬·戈恩卡笑著表示,「(這個價格的話),沒理由不買純電動汽車」。

    

  通過本地化實現了低價

   

  雖然印度汽車廠商的技術和資金實力被認為遜色於日美歐等的世界大型汽車廠商,但馬辛德拉公司從很早之前就十分關注純電動汽車。該公司在2010年收購了當地新興純電動汽車廠商,可以説是印度純電動汽車行業的「先驅者」。到目前為止,該公司已向純電動汽車相關研發和基礎設施等投入了170億盧比。

   

   

  戈恩卡表示,此次之所以成功將價格定在較低水準,憑藉的是「零部件等徹底的本地化」。據稱該公司在印度國內生産包括驅動裝置在內的主要零部件,大幅降低了生産成本。該公司預定2020年度內發售的純電動版SUV「eKUV100」1次充電行駛里程約為150公里。約1小時即可充電至8成,有望獲取城市地區的居民和網約車服務的需求。

   

  雖然中國在純電動汽車的普及方面先行一步,不過即使活用政府補貼,價格也以10萬~20萬元為主。馬辛德拉公司的純電動汽車尚未上市,具體實力仍不清楚,不過該公司的SUV版純電動汽車的價格競爭力引人注目。

   

  另一方面,印度大型汽車廠商塔塔汽車提出了與馬辛德拉公司完全不同的純電動汽車戰略。塔塔汽車在會場展示了剛剛在1月底發售的純電動版SUV「Nexon」,該車的價格為約140萬盧比起,大度高於馬辛德拉公司發佈的純電動汽車。

    

  其背景是,塔塔汽車曾經吃過經營戰略失誤的苦頭。該公司2009年大張旗鼓地發售了超低價小型車「Nano」,但是未能迎合越來越富裕的印度消費者的喜愛,銷售萎靡不振。該車當初以約20萬日元起(約合人民幣1.27萬元)、全球最便宜汽車為宣傳語,目前雖未明確表示退出,但2019年4~12月生産和銷量均為零。

     


      

  提出「擺脫低價路線」的塔塔汽車董事長塔拉詹·錢德拉塞卡蘭(Natarajan Chandrasekaran)自信地表示,「提供可持續的解決方案是印度國內的優先事項」。在純電動汽車的産品線方面,該公司與馬辛德拉公司競爭,包括2017年發售的轎車「Tigor」在內,已經發售了2款純電動汽車。錢德拉塞卡蘭表示,「2年之內至少將再發售4款純電動汽車」,顯示出堅決不會重蹈Nano覆轍的決心。

   

  馬辛德拉公司和塔塔汽車以各自獨特姿態來看來開拓全新的需求,不過印度的汽車電動化浪潮不只波及到本土廠商。

   

馬魯蒂鈴木發佈純電動汽車的概念車(2月5日,新德里近郊)

   

  在印度乘用車市場上握有約5成份額的最大廠商馬魯蒂鈴木的社長鲇川堅一強調,「迎來了應正視環境問題的時代」。

   

  馬魯蒂鈴木在本次車展上發佈了純電動汽車的概念車。該公司今後將擴充純電動汽車、混合動力車(HV)、天然氣汽車等車型,提出今後2~3年把環保車的合計銷量提高至100萬輛的目標。

   

  當前印度汽車市場萎靡不振

   

  為應對印度新的廢氣排放限制標準,各廠商以純電動汽車為中心提出新戰略,但印度汽車市場持續萎靡不振。2019年的新車銷量約為381萬輛,比2018年減少13%。被德國超過,下滑至世界第5位。受金融機構惜貸和經濟減速影響,印度的個人消費趨冷,大多數觀點認為,「雖然2020年的新車銷量將高於2019年,不過預計不會快速復甦」(鲇川社長)。

   

  另外,要想在印度普及純電動汽車,除了車輛本身外,完善基礎設施也不可缺少。在印度西部的孟買等城市地區,正在逐步設置充電樁,但是目前「還無法滿足眾多利用者的需求」(鲇川社長)。

   

  低價路線和高級路線哪一個會被消費者所接受呢?生産純電動汽車驅動馬達的日本電産會長兼首席執行官永守重信指出,「如果純電動汽車時代到來,車價將降至5分之1」。如果馬辛德拉公司的純電動汽車戰略能夠在當地取得成功,這一潮流可能從印度向國外擴大。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早川麗 新德里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