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車市回暖下的喜與憂

2020/06/12


  中國的乘用車市場正在快速復甦。5月的乘用車新車銷量同比增長7%,時隔約2年超過上年。政府為刺激消費推出補貼政策,推高了銷量。大品牌車企在本次銷量復甦中明顯受惠。

   

  在廣州市的比亞迪(BYD)的銷售店裏,店員沮喪地説:「沒去年賣得好」。儘管當地有優惠政策,但純電動汽車等新能源車仍然銷售低迷。店員表示,「客戶也捂緊錢包。希望店裏主動降價促銷」。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統計顯示,包括卡車等商用車在內5月的新車銷量整體增長15%,達到219萬輛,連續2個月增長。中國政府增加公共工程,卡車的需求提高,推高了整體銷量。

   

  其中乘用車為167萬輛,自2018年6月以來再次實現增長。繼之前已好轉的商用車之後,佔中國新車銷售7~8成的乘用車市場也出現復甦。

   

  豐田和大眾表現強勁

   

  包括相關服務在內,汽車産業佔中國國內生産總值(GDP)約1成,屬於支柱産業。中國的汽車市場規模也排在世界首位。以2017年為頂峰,中國的汽車市場正在縮小,疫情帶來了進一步打擊。

 

廣州市的比亞迪銷售店

   

  作為援助措施,中國政府決定向換購新車等提供補貼。這一舉措刺激了消費,在全球汽車行業陷入困難的背景下,中國看起來最先擺脫了低迷。

   

  不過,補貼政策並未惠及行業整體。受惠的主要是有品牌號召力的大型企業。

   


      

  實際上,觀察5月銷量的增長率,豐田增長20%,馬自達增長32%,大眾與一汽的合資公司增長37%。寶馬、戴姆勒、特斯拉等超過30萬元的高檔車銷量增長28%。重慶市的大眾銷售店高管表示,「(補貼)正在推動消費者購車」。

   

  比亞迪純電動汽車銷售低迷

   

  另一方面,也有表現低迷的企業。嚴峻的是中國大力發展的新能源車,5月的銷量減少24%,居中國首位的比亞迪銷量大幅減少48%。排在中下的企業也陷入苦戰。為了盡可能增加銷售額,部分地區的銷售店將價格降低2成,還推出送加油卡的促銷活動。

   

  車企之間存在差異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消費的恢復呈現出參差不齊的狀態。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分析稱,「(補貼等)政策促進了消費,釋放了消費者之前受到壓抑的需求」。原本就考慮換車的較為富裕的階層,似乎覺得補貼有優惠才開始買車。

   

  因此,銷量主要集中在品牌實力強的大牌車企。在經濟前景越發不明朗的情況下,很多中國人捂緊了錢包。也有觀點認為,10萬元以下的低價車型即便有補貼,效果也有限,此次的銷量復甦只不過是提前透支需求。

   

  中小廠商正被迫進行經營重組。5月,安徽江淮汽車集團(JAC)與大眾達成協定,由大眾收購其母公司50%的股份。湖南長豐獵豹汽車也於4月決定將主要生産基地長沙工廠的運營委託給浙江吉利控股集團。

   

  看上去銷售堅挺的大廠商也很緊張。有國有車企的高管表示,「害怕補貼結束後需求減少」。從1~4月的利潤水準來看,就連龍頭企業也只有去年同期的一半。如果經濟復甦的前景不明朗,中國汽車市場將會掀起一股淘汰浪潮。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多部田俊輔 北京,川上尚志 廣州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