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與豐田愛憎交織的十年史

2020/07/14


      美國特斯拉的總市值在7月1日超過豐田,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車企。在快速躍進的背後,存在特斯拉在純電動汽車(EV)和自動駕駛等尖端領域的領導能力以及投資者熱切的期待,但特斯拉與豐田的關係也不容忽視。兩家企業之間的關係可以稱得上是愛憎交織的「十年史」。

 

   

      今年3月17日早晨,作為新冠病毒防控對策,美國矽谷從這天起開始對外出進行限制,通往特斯拉工廠所在的加利福尼亞州弗里蒙特市的道路異常的空蕩暢通,通常需要1小時左右的車程,這天僅用20分鐘就到了。

 

      儘管有命令要求企業「緊急業務以外封閉工廠」,但這裡的工廠仍在運作。面對試圖拍照的攝影師,保安用嚴厲的口吻提醒:「禁止拍照!」。當時特斯拉遵守了1周時間的命令,但5月再次掀起了「波瀾」。

  

特斯拉工廠在當地的外出限制命令發佈後仍在運作(3月17日,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弗里蒙特市)

  

      隨著加利福尼亞州局部解除行動限制,特斯拉也重啟生産。但工廠所在的加州阿拉米達縣叫停了復工。特斯拉首席執行官(CEO)埃隆·馬斯克(Elon Musk)立即起訴該縣,並在推特上「宣佈」將總部和工廠遷出,還獲得美國總統川普的支援。最終特斯拉順利復工。

 

      實現「現實扭曲力場」

 

      有很多人將擅長「表演型經營」的馬斯克比作蘋果前CEO史蒂夫·賈伯斯。兩人的共同點是均實現了「現實扭曲力場」,恰好在10年前也出現了這種局面。那就是汽車巨頭豐田和當時只是一家新創企業的特斯拉進行了資本與業務合作。


 

       「希望學習特斯拉作為新創企業的挑戰精神」——豐田社長豐田章男

      「這是與令人尊敬的豐田展開合作的歷史性日子」——馬斯克

 

      兩家企業的首腦在2010年5月互相笑著説道。豐田向特斯拉出資5000萬美元(按當時匯率計算約為45億日元),就純電動汽車的共同開發達成協定。特斯拉以4200萬美元購買了豐田之前關閉的弗里蒙特工廠的土地和部分建築物。如果使用豐田出資金額的一部分,那這筆投資就只剩下個「零頭」。

 

      自己少花錢的同時能買到量産工廠,對特斯拉來説好處巨大。造訪被特斯拉買下的這家工廠,發現地板被塗成了白色。這是為了彰顯工廠的地板不用擔心被汽油車的機油等弄髒。另一方面還使用了沖壓機等二手設備,負責人表示「這樣節省了投資」。

  

      這家工廠生産了第一款量産車「Model S」,特斯拉之後又推出了廉價版的「Model 3」並在中國上海建廠。雖然與資本業務合作沒有直接關係,但特斯拉主管生産的高管是從豐田加拿大工廠招來的資深人士,對特斯拉作為量産企業發展壯大,豐田發揮了一定作用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

 

      「燃料電池是笑料電池」

 

      另一方面,豐田充分利用從特斯拉採購的電池等,開發了「RAV4」SUV的電動版,於2012年上市,但銷量增長乏力。在兩家企業的開發團隊之間,思考方式的分歧變得明顯,關係也變得磕磕絆絆。豐田自2014年起分階段賣出特斯拉股票,2017年結束了合作。

 

      不僅限於此。「燃料電池不是FuelCell,而是笑料電池(fool cell)」,馬斯克曾在推特上口無遮攔地發言。後來他又多次「開炮」,諷刺豐田積極發展的燃料電池車(FCV)。即使豐田的純電動汽車陷入苦戰,但問豐田高管是否與特斯拉再次合作,得到了毫不掩飾厭惡感的回答:「跟誰都不會跟他們合作」。

 

上海工廠生産的小型車「Model 3」(Reuters)

  

      終極環保車是純電動汽車,還是燃料電池車?這種二選一式的問題不在少數。在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中國,純電動汽車被認為佔據了絕對優勢。但近期公佈的新能源車優惠政策將混動車(HV)也加入對象,並力爭在大型卡車上積極採用燃料電池車技術。此外,業內越來越多的觀點認為,各地情況不同,轉型會需要預想之外的更多時間。

 


 

      在這一點上,如果忽略賣掉特斯拉股票的收益,除了合作未能取得充分成果,豐田受到的影響其實有限。但另一方面,豐田的遺留課題是以軟體為核心的産品製造。2020年3月,豐田章男在宣佈與NTT進行資本業務合作的記者會上表示,「豐田自己應該去應對的課題是,産品製造過程中對於軟體定位的變化」。

 

      對軟體的態度導致逆轉大戲

 

      例如車載導航儀系統。購車後,消費者一般在5年或者10年的時間只能一直使用原裝的汽車導航系統。但消費者可以更加頻繁地購買新的智慧手機,更易保持手機的軟體與硬體是最新的。在最近10年內,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使用手機導航。

 

      筆者曾在大約3年前問過豐田高管,如何讓硬體適應創新迅速的軟體,但沒有得到明確的回答。另一方面,特斯拉很早就開始使用通過軟體遠端更新來升級功能的方式。通過軟體升級,自動駕駛的功能得到提高,在遭遇災害時,低配車型也能暫時增加電池可利用容量,延長行駛距離。

 

      著名創業者、投資家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 2011年在美國媒體發表了題為《為什麼軟體正在吞噬世界》(Why Software Is Eating the World)的文章。他提出軟體的主導作用將在所有産業變得明顯。在汽車行業,軟體在附加值中的佔比也在穩步上升。總市值逆轉大戲的背後,是兩家企業、兩個國家對待軟體的不同態度。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矽谷支局 奧平和行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