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美競爭MaaS技術

2021/09/13


      以出行為核心的新一代服務「MaaS」(出行即服務,Mobility-as-a-Service)正在日本、中國和美國等地被廣泛應用。MaaS不僅可以整合和優化所有交通工具,使出行的便利程度不低於私家車,同時還將有助於應對少子老齡化和節能。與汽車自動駕駛相關技術的結合與交通數據的利用也取得進展。在此背景下,有關MaaS的專利申請情況如何、各國在相關方面又呈現出怎樣的特點呢?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基於日本特許廳的數據進行了匯總。

   

自動駕駛將推動MaaS(在茨城縣境町的公路上行駛的車輛)

        

      中國的專利申請數居首

  

      MaaS通過利用有關交通工具和用戶的大數據使得出行更加便利。共用汽車、計程車等的網約車服務、商用車運作管理等個別的技術和服務不斷普及,現在已經進入到需要整合這些交通工具的階段。

     

      全球MaaS的市場規模有望持續擴大。據印度調查公司Mordor Intelligence統計,2020年的市場規模為120億美元。據該公司預測,年均增長率將超過30%,到2026年將增至2020年5倍的600億美元。

  

      在相關技術的開發方面掀起熱潮的是中國。日本、美國和歐洲等總計6個地區的2014~2018年的專利申請件數為9643件,佔其中逾3成的3283件為來自中國的申請。第2位是日本的2173件,第3位是美國的2132件。

   

      從中國來看,除了車輛相關服務、車輛安排和支付之外,在借助大數據收集用戶出行記錄的相關技術上,專利申請件數也較多。例如,公交車相關MaaS技術的申請件數(1529件)的逾6成為來自中國的申請。在中國,比如在監控公交車運作間隔的同時,將根據擁堵等情況調整為一定行駛間隔等,將車輛和大數據結合起來的運作管理已經得到推廣。

  


      中國申請件數最多的是滴滴出行。該公司提供的是根據用戶的預約來運作的按需約車服務業務。其充分利用客戶的出行記錄資訊,在安排司機和預測擁堵狀況的技術方面具有優勢。2020年11月,滴滴出行宣佈與中國大型車企比亞迪(BYD)共同開發、據稱是世界首開先河的網約車服務專用純電動汽車(EV)。車輛配備了監視司機的系統和能輕鬆完成與用戶溝通的功能等。

        

    

      豐田積極與其他企業展開合作

     

      按專利申請人來看,豐田為647件,數量最多,隨後依次是滴滴(436件)、美國福特汽車(290件)和美國優步(289件)。

    

      豐田為了實現基於汽車的MaaS,開發了在特定條件下實現汽車自動化駕駛的「4級(Level 4)」自動駕駛純電動汽車。設想用於共用汽車和移動店舖等多種用途。

        

     

      豐田還積極與其他企業展開合作。2021年4月,豐田宣佈通過子公司斥資約590億日元收購涉足共用汽車的美國Lyft的自動駕駛部門。除了通過合作獲得Lyft的行駛數據之外,還設想充分利用網約車和共用汽車的APP的用戶需求數據。豐田還在2019年與優步的自動駕駛部門、2020年與中國小馬智行等多家企業展開合作。

  


      MaaS以出行為起點,還將服務擴大至旅遊和生活。在日本的鐵路運營商小田急電鐵提供的智慧手機APP上,針對環遊箱根等日本的旅遊景點,除了往返區間的鐵路車票外,還能購買到能在溫泉和旅遊設施等處享受優惠與折扣的套票等。在APP內,可以搜索反映購買資訊的旅遊路線,還能顯示折扣和優惠對象設施的地圖。

 

小田急電鐵通過APP「EMot」銷售能用於環遊旅遊景點的數字門票

    

      申請件數與日本不相上下的是美國。作為申請人排在整體第4位的優步(Uber)除了計程車等網約車之外,還提供「Uber Eats」等餐飲外賣、接送患者往返醫院等出行之外的服務。

  

      與自動駕駛領域相結合的服務提供也取得進展。豐田旗下企業也出資的初創企業Nuro開發了將生鮮品等送至用戶家的配送用自動駕駛汽車,還與達美樂披薩(Domino's Pizza)和大型零售商沃爾瑪展開合作。

 

      零部件廠商也顯示存在感

  

      充實MaaS相關服務的關鍵是自動駕駛。兩者在技術上很容易結合。來自日本特許廳報告書的數據顯示,2014年至2018年的自動駕駛相關技術的專利申請件數方面,豐田以逾4000件排在首位。其次是美國福特和日本電裝。從日本企業來看,包括本田和日産汽車在內,8家進入前20。

         

  


   

      2021年3月,本田推出了高檔轎車「里程(legend)」,該車配備了在一定條件下由汽車系統成為駕駛主體、在緊急時由駕駛人接管駕駛的「3級(Level 3)」自動駕駛技術。作為市售車,這是世界上首款獲批的車輛。

  

遇到高速公路擁堵時允許轉為自動駕駛的本田「里程(Legend)」通過感測器識別前後左右的車輛

      豐田旗下的軟體開發子公司Woven Planet Holdings(HD)不僅針對車輛,還致力於開發汽車行駛的街區本身。在靜岡縣裾野市正在建設的智慧城市「Woven City」被定位為自動駕駛和MaaS等新一代技術的試驗場,基礎設施建設正在推進。

     

  

      由於被稱為「自動駕駛的眼睛」的感測器「LiDAR(雷射雷達)」和相當於人類大腦的ECU(電子控制單元,或稱行車電腦)等核心零部件的性能變得重要,零部件企業的存在感也隨之提高。日本電裝、德國博世和德國大陸集團等躋身前20。電裝在車載感測器、識別技術和行駛輔助系統等個別領域甚至進入前3位以內。

  

      受中美對立的影響,技術開發呈現超越個別企業的國家間競爭的局面。日本也需要推進著眼於實用化的試驗環境的完善等扶持措施。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田邊靜、阿部晃太朗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