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系車在中國失速,全球戰略面臨調整
2023/10/25
日本的汽車廠商開始重新評估中國業務。日本三菱汽車10月24日正式宣佈,將停止在中國的汽車生産。隨著迅速轉向純電動汽車(EV),價格便宜的本土汽車廠商的市佔率提高,僅憑作為優勢的品質和油耗,日系車已無法生存下去。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正在發生變化,日本車企的全球戰略不得不進行調整。
三菱汽車將退出與廣汽集團的合資企業「廣汽三菱汽車」運營的湖南省長沙工廠的生産。隨著撤資,在2023財年(截至2024年3月)的財報中計入243億日元虧損。
![]() |
長沙工廠是三菱汽車唯一的中國新車工廠。由於銷售低迷,從3月份開始停止新車的生産。計劃一旦庫存耗盡,就停止銷售,撤出後的基地將用作廣汽集團的純電動汽車生産基地。
廣汽三菱由廣汽集團出資5成、三菱汽車出資3成、三菱商事出資2成。合資企業將繼續存在,但三菱汽車和三菱商事將撤回出資。計劃維持目前在中國銷售的汽車的維護。
在中國,日系車的劣勢仍在持續。調查公司MarkLines的數據顯示,1~9月,豐田、本田和日産3家合計的中國新車銷量(按乘用車計算)為129.3萬輛,同比下降26%。豐田和日産下降了3成。
![]() |
其背景是中國純電動汽車的迅速普及和本土企業品牌號召力的提高。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數據顯示,2022年純電動汽車的銷量比2021年增加80%,達到536萬輛,在新車銷量中純電動汽車所佔的比率達到20%。
隨著奪取日系車乃至美歐品牌的市佔率,比亞迪(BYD)和長安汽車等本土企業的市佔率超過了50%。
「在中國,包括純電動汽車在內的新能源汽車在3個月內共推出60款」,日産高管感到驚訝。在汽油車領域有優勢的日系車陷入苦戰,無法抗衡在電動技術和軟體方面不斷進步的中國企業的新車開發速度。
日本汽車企業已啟動中國業務的改革。馬自達開始著手重組銷售網。計劃將中國的專賣店比2022年度減少1成左右。針對與廣汽集團的合資企業,豐田7月提前終止了與約1000名員工的合同。
東海東京調查中心等的估算顯示,豐田、日産和本田3家在中國的合資工廠滿負荷運轉之際的年産能約為530萬輛。如果根據2023年度的中國銷量計劃來推算,各企業均擁有約4成的剩餘産能。
日本汽車廠商2000年代與中國企業成立合資企業,相繼啟動本土化生産,擴大了生産規模。高盛證券的統計顯示,從中國業務對凈利潤的貢獻度來看,預計2022財年日産為34%、本田為27%、豐田為18%,對合併業績産生的影響巨大。
在日本汽車廠商在中國的競爭力下降的背景下,汽車零部件和材料廠商的經營動向也需要密切關注。
![]() |
廣汽三菱汽車1月在車展上展示的車輛(中國廣東廣州) |
日本汽車零部件工業協會的數據顯示,從具備生産功能的海外法人數量來看,中國佔整體的30%(2021年),僅次於東盟(ASEAN)。中國對日本的汽車零部件進口額2022年達到8000億日元,佔進口額的30%,已融入供應鏈。
日系車在世界最大的汽車市場中國的份額下降,日本汽車廠商能否堅守一直以來被認為固若金湯的北美和東盟(ASEAN)市場也成為課題。
雖然日本企業在東盟保持著較高的市佔率,但隨著東盟各國政府引進純電動汽車産業,中國企業的存在感正在提高。日系車在東盟的市佔率從2019年的80%下降到2023年的70%。
在日系車佔據優勢的泰國,每月新車銷量中的純電動汽車比率在2023年9月超過了10%,與2022年7月的0.8%相比增至10倍以上。隨著中國企業憑藉純電動汽車投資展開攻勢,純電動汽車車型較少的日本企業有可能被奪走市佔率。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